出門前用手機“滴”個車,已成為當下流行的出行方式,不僅方便快捷,而且還有出租車、快車、順風車等多種選擇。近年來,網絡約車業務在發展迅猛的同時,也對傳統的監管體制帶來挑戰。如何有效監管,以實現網絡約車行業的健康發展,成為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聚焦的熱點民生話題。
出行新業態釋放經濟新動能
“我近兩年基本不怎么開私家車,出門都用手機叫車,方便還便宜。”說起網絡約車,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贊不絕口。
“網絡約車是創新業態,這種‘互聯網+交通’的新模式改變了許多市民的出行方式。”蔡繼明代表告訴記者,網絡約車平臺對司機和乘客的供需兩端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配置,降低了自駕出行比例,減少了城市道路擁堵,創造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互聯網+交通”已涌現專車、快車、順風車、巴士、代駕等多項服務,覆蓋全國400多個城市,每天為1000萬人提供服務。
數據顯示,春運期間,滴滴跨城順風車覆蓋31個省,累計有190萬人合乘出行。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認為,快車、順風車等業態充分調動社會閑置資源,體現了分享經濟化解社會問題的強大適應性。馬化騰代表表示,當前,我國的分享經濟正從交通出行等領域拓展到消費的許多領域,分享經濟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有助于中國經濟實現動力轉換。
融合發展考驗傳統監管模式
伴隨著網絡約車的快速興起,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監管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
“網絡約車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法規的制定完善沒有趕上市場發展的步伐。”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游慶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按照國家總體要求,我們鼓勵網絡約車發展,但前提一定是依法依規。”
在馬化騰代表看來,對于網絡約車等分享經濟形態的監管,若堅持傳統行業的監管理念,則會不利于行業創新。我國現有的監管思路,主要強調在細分市場基礎上通過牌照等方式進行市場準入管理。在分享經濟時代,融合性新業態將大量出現,需要突破這種傳統的細分式管理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表示,網絡約車的監管,要練好“收”和“放”的平衡術。既要為創新業態發展創造充分的空間,又要就如何規范駕駛人和車輛等問題進行明確規范,要在管理規范化和使用便捷性之間取得平衡。
“互聯網+”時代呼喚智慧交通
去年10月,《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專車等新業態有望被納入管理范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0部門日前出臺的《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共享經濟,有序發展網絡預約拼車等,創新監管方式,完善信用體系。
“政府如何改進創新與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綠色出行和安全出行意愿相符的監管方式,已成為當務之急。”蔡繼明代表在今年帶來的建議中提出,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先行試點”積累經驗,探索“政府管平臺,平臺管人和車”的原則,構建網絡約車管理模式。
游慶仲委員表示,當前網絡約車業務發展速度很快,定制化、共享式等新模式層出不窮,國家應加快出臺相關管理法規,但不必太具體,要鼓勵創新,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目前,國家對出租車的管理措施比私家車嚴格,出租車和網絡約車的監管存在不同的標準。”鐘章隊委員認為,監管方式亟須調整改革,以使二者形成統一的競爭市場。
談及“互聯網+交通”的長遠發展,蔡繼明代表指出,政府需進一步開放交通運轉數據和流量數據,提供數據分析服務,讓政府與企業共建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大數據實現精準治理,破解交通問題,全面打造智慧交通。(本報記者 楊君 李慧 周洪雙)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