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外賣”也可為“國菜”,可做“網紅”也可上“太空”……你以為這會是什么?這就是中國在世界上的最強國家符號之一:中餐(根據2016環(huán)球國家形象調查報告)。
走出國門的“中國味道”到底有多火?看美劇的你一定會知道。美劇里的聚會場景中,有兩種食物的出鏡率很高,一是披薩,還有一種就是wuli中餐了。
比如說《老友記》。在1994年開播時,光是圍繞中式小吃外賣展開的情節(jié)就出現(xiàn)過四集。

在比如說《生活大爆炸》,中餐也是“常客”之一。

當然,好萊塢電影中,也經常可以看到“網紅”中餐與主角同框的畫面。

動畫片里,中餐依舊很有“存在感”……

據Google Trends的統(tǒng)計,早在2005年,美國的中餐館數(shù)量就已經超過了四大快餐連鎖店(麥當勞、肯德基、Wendy’s和漢堡王)的總和。
所以,并不是美國影視劇的編劇、導演們對中餐“情有獨鐘”,而是中餐在美國影響力太大,早已融入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
外媒報道稱,在美國有近40%的少年喜歡中國菜,超過70%的美國人每周至少會吃一頓中餐。
在南極科學站的美國科學家們,將每周一的晚餐定為中國菜之夜;前美國總統(tǒng)布什和他老爸老布什,還在某間高級中國菜館擁有防彈玻璃專屬包廂.......
更不可思議的是,美國人還把中國菜帶上了太空!——NASA(美國宇航局)將恒溫的糖醋里脊列入了宇航員的航天菜單。

而在“黑暗料理”盛行的英國,中國菜在BBC美食頻道的眼中,已成為英國主要的美食之一。
就在今年3月初的一次英國民調中,中餐打敗了傳統(tǒng)的炸魚薯條,得到了“英國外賣王”的稱號。據英敏特公司的調研顯示,約有12%的英國人每周至少會叫一次中餐外賣。
在美食匯集地新加坡,中餐同樣占據相當?shù)姆至俊>哂兄袊厣暮D想u飯,更被稱為新加坡“國菜”。

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海南籍華人將海南雞飯帶到新加坡。新加坡獨立后,政府對這些華人制作的傳統(tǒng)美食十分重視,并進行推介,使海南雞飯成為世界知名的料理。
在政界,wuli中餐還收獲了一枚粉絲——喜歡吃川菜宮保雞丁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默克爾訪問成都時,她走訪成都一處菜市場,買了一袋郫縣豆瓣醬,隨后參觀老牌川菜館品嘗了宮保雞丁。

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透露,默克爾吃完以后,把佐料的詳細情況都記錄下來,這是為了給她老公做一頓中餐。
現(xiàn)在,已經很難考證第一家海外中餐館究竟開于何時何地。有資料顯示,美國的第一家中餐館開于1849年的舊金山。那時,所謂的中餐館都是一些廣東人開的雜碎館,被稱為中餐的“雜碎時代”。
在中國食文化中, “雜碎”并不是一道美味佳肴而是一道大眾菜:用雞肝、雞肫、蘑菇、竹筍、豬肚、豆芽等混在一起,以香料燉成。到了美國,這道菜在配料、風味和烹飪技法上開始不斷變化……
曾經,中餐館是許多海外華人華僑初到異鄉(xiāng)安身立命、生存發(fā)展的首選,也是海外游子重拾鄉(xiāng)情和親情的所在。
現(xiàn)在,中餐早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一扇窗。隨著第三波“走出去”熱潮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中餐和中餐館正走出國門、生根開花,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力。
(編輯:劉新 來源:新華網、國際先驅導報、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