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示牌、路牌、公交站牌上,這條路名字不一,但都不是正式的路名。毛錦偉 攝
日前,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綠地時代名邸小區一期的多名業主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及解放日報反映,稱他們入住兩年來,仍說不清楚“自己住哪兒”,原因就在于小區門口的這條道路至今沒有名字。這不僅給業主生活帶來種種不便,更帶來了一系列管理上的問題。
居民們不解:兩年了,給一條路取個名字就這么難嗎?
道路兩年無“名分”
前往小區采訪時,記者反復問業主小區位于何處。電話中,對方只能告知記者:小區位于“G2”京滬高速花橋出口的南側、外青松公路的西側、吳淞江北岸。出高速后,沿外青松公路向南,右拐進一條名為“濱江支路”的小路,再拐進一條大路就到了。聽起來有些吃力,幸好,小區名字“時代名邸”已可以在導航APP中搜索到。
這是一條沿吳淞江北岸的四車道寬闊馬路,時代名邸小區一、二、三期由東向西排列在馬路北側。這條路叫什么?來回走一圈,能找到這樣幾條線索:在濱江支路拐進大路時,頭頂有一張指示牌,上面寫著“濱江大道”;而點開“百度地圖”APP,一期小區又顯示地址為“濱江支路1弄”;可在道路路口樹立的路牌上,干脆直接寫著“綠地·時代名邸”。
居民入住兩年來,這條路雖先后亮了路燈、通了公交,但至今沒有官方正式的名字。
城市管理的“死角”
道路沒有名字,無法準確描述小區地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生活上有諸多不便:網購寄快遞只能直接寫個小區名字,東西被退回的概率很高;小區至今不通郵,寄不了信件、訂不了報紙;車在這條路上擦了碰了,撥打110,怎么都說不清楚在哪兒……
更嚴重的是發生緊急情況時會“誤事”。有業主告訴記者,不久前,二期一名空調安裝工摔落跌傷,撥打120后,救護車根據小區名字始終找不到地方,不得已業主只能趕到外青松公路上去“帶路”。還有一次發生火情,消防車也耽擱了不少時間才摸到地方。
這條“無名路”還成了城市管理的“死角”。記者在現場看到,道路成了天然的停車場;道路上還隨處可見各種生活垃圾、裝修建筑垃圾堆積,無人清理;綠化帶雜草叢生,也缺少養護……
命名卡在什么環節
小區業主楊女士告訴記者,“濱江大道”的叫法也并非空穴來風。早在小區開發時的規劃上,這條路叫“濱江大道”。可這個名字為何沒有使用?道路的正式命名卡在什么環節?
負責臨時代為管理社區的新江居委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問題極有可能發生在開發商當初建設這條道路時沒有立項備案。記者隨后在開發商綠地集團的項目部聽到了另一種說法:當初這塊土地在出讓時,政府明確要求吳淞江邊要造一條道路,用于小區3000多戶居民的出行,且由開發商代建。按照正常流程,理應政府辦妥這條路的前期手續,拿到施工許可,再由開發商開工建好,移交給政府。可事實上,這段1.2公里的道路去年年底已全段完工,相應的手續卻一項未辦。
原因出在哪?記者反復詢問開發商,對方猜測:吳淞江北側的這塊地,北側、西側、東側均是昆山地界,是上海在江蘇的一塊“飛地”,手續耽擱可能與此有關。
已在補辦命名手續
據記者了解,在業主反復投訴后,白鶴鎮已要求開發商代為補辦相關手續。
目前,“新建道路”發改委立項、選址意見書批復均已完成,接下來還有可行性報告、測繪報告、用地預審、用地規劃、申報路名等一系列手續,均在加緊辦理。此前,開發商也已與青浦區地名辦磋商,從上報的1000多個名字中,初步選中了“白虬江路”這一路名。這一路名取自附近的一條名為虬江的河。而之所以放棄最初規劃中“濱江大道”的名字,也是因為與市區道路重名。
開發商預計,快的話,春節后就能拿到正式的路名批復。一旦批復到手,路牌就能樹起來。業主們希望,政府部門的審批效率高一些,補辦手續能快則快,切莫再拖時間。記者 毛錦偉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