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來自全國的1937位大學生中發起投票,55.06%的大學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機度過”。同時,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中,72.87%的大學生受訪者表示曾對暑假有過規劃,其中36.34%的規劃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36.28%的大學生受訪者對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滿意,52.73%的大學生認為滿意程度與金錢無關。(2016年8月24日《中國青年報》)
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8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我國上網的主體就是年齡段在20-29歲的在校學生,即是大學生。如今大學生智能手機普及率已達100%,中國高校傳媒聯盟8月的一個份調查顯示,在受訪的大學生中,55.06%的大學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機度過”,67.19%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手機依賴癥,其中認為自己“重度依賴,手機就像身體的一部分”的大學生占9.46%。一半受訪大學生暑期竟然宅在家里刷手機度日!這是多么令人憂慮的現象啊!
刷手機度日,鎖住的是心靈世界。智能手機的出現不僅使通信工具發生劃時代的變革,也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智能手機是集電話、短信、鬧鐘、計算器、MP3/mp4、影視、網絡聊天、購物、股票、游戲、導航、郵件、支付、拍照、閱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電子產品,從作為打電話、發短信的通信工具,搖身一變成為像電腦一樣具有獨立操作系統的便攜式工具。當前,智能手機的強大功能導致沒有一款電子產品能匹敵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這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手機用來看小說、看新聞、、看比賽、玩游戲、看電影、打電話、發短信、發微信、寫微博、交友、購物、投資、理財等,所謂“秀才不出門,能辦天下事”。但是暑假整天宅在家里刷手機,通過搜索引擎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己的精神世界“寄居在數據移動端承載的那些豐富多彩的內容里”。但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封閉生活,不與外界接觸,整天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這使得大學生逐漸厭惡社交活動,對于現實世界和身邊的人缺乏足夠的關心和關注。長此以往,以后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刷手機度日,消耗的是蓬勃朝氣。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網絡上傳送的大部分碎片化的信息、八卦娛樂等信息將各種正、負方面的能量匯聚起來,可能會影響大學生們思維、價值觀、判斷事物的能力。2013年12月美國的科學雜志《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發表一份調查研究顯示,在智能手機上花費過多時間會引起年輕更加嚴重的焦慮感,并且會使學業成績有所下降,幸福感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通過手機上網經常會產生一種必須時刻連接網絡的強迫感覺。這種無意識的壓迫感阻礙年輕人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并產生焦慮感。尤其在當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許多大學生對就業產生一種恐懼感,因為屢屢碰壁而對對自己喪失信心,畢業后只好宅在家里成為“啃老族”。
刷手機度日,虛度的是青春年華。其實,為期兩個月的暑假,大學生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打工兼職就是很不錯的選擇。一來可以體驗生活,提前接觸社會,感受酸甜苦辣之后知道父母供養不易,二來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掙錢,也是一件很驕傲自豪的事情;可以提前去一些公司,找一些與自己相關專業的實習,不僅可以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付諸實踐,還可以知道本專業需要什么樣的技能、需要哪些證書,從而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再者,現在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都需要有工作經驗,實習是一個很好彌補工作經驗的途徑。可以學一些平時沒有時間學習的,與專業無關的一些知識技能,或者自己的愛好,比如琴棋書畫之類的。外出游玩也是不少同學的選擇。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走千里路。”經常出去外面走走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視野,尤其能與不同民族風情的人交談,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以及文化,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管你暑假干什么,別讓假期的美好時光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和“醒了拿起手機,放下手機睡覺”等無聊狀態中匆匆流逝。記住一位老太太說過的話:“當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險,不去談一場戀愛,不去嘗試沒試過的生活,只是每天掛著QQ,刷著微博,逛著淘寶,干著我80歲都能做的事情……你要青春有毛線用。”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