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標準和監管導致生產無序、市場混亂——
莫讓老年人用品成"老大難"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升至2.2億人,占比16.1%。“銀發經濟”前景廣闊,如何撬動2.2億老年人用品的消費市場成為關注話題。
有效供給不足
目前,我國老齡產業發展與老年人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供求存在極大不對稱,導致老年人很難買到適合的產品。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許多商家雖發現了老齡用品商機,但由于缺乏市場研究,導致適合老年人需求的商品較少、品種單調,嚴重抑制了老齡用品消費需求。
《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老年日用品尚未引起企業足夠重視,老年服飾用品“市盛貨缺”,老齡生活輔助器材、老年助行器、老年康復器材和老人護理用品發展喜憂參半,老人電子產品市場開始興起,老年醫療器械供需疲軟,老年文化用品開發生產不足。
日本市場的老齡用品超過4萬種,而我國只有2000多種,是日本的1/20。且我國老齡用品市場發展極不平衡,有的發展過度,有的嚴重不足,存在很多空白。
北京鶴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的老年用品連鎖店,總經理趙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老年康復輔具用品、老年護理用品、老年保健用品市場比較活躍,產品種類較多,社會認知度高,而老年文化用品、老年日用品市場相對冷清,發展較慢。
很多人認為老齡用品產業之所以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年人的傳統觀念難以轉變。實際上,隨著老年人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一部分老年人對抗衰老化妝品以及電子產品等存在較強的購買意愿。但目前多數企業仍未意識到這一點,忽略了這些需求。
健全標準是首位
當前,老齡用品產業生產無序、市場混亂。老年保健品行業表現尤為突出,部分不法企業打著“義診”“免費送藥”的旗號虛假宣傳,誤導老年人,甚至貽誤病情,社會影響惡劣。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國老齡用品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缺少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扶持政策。
民政部標準委員會專家委員彭嘉琳表示,我國尚未對老齡用品制定專門行業標準,只是在相關用品行業標準里提出要考慮老年人需求;而我國康復輔具相關標準雖然超過110項,但絕大多數是推薦性標準,執行情況并不樂觀。
理實國際大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王穎認為,由于缺乏行業標準、市場規范、評估體系和行業監管機構,老齡用品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無法進行評測和監督。生產企業缺乏設計標準和規范,特別是缺乏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性設計和養老用品的具體產品設計規范。
嘉年樂老年商城董事長羅青云說:“當務之急應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加大力度,修正不符合市場需求、落后的老人用品標準,制定空白領域的老齡用品標準,引導老齡用品廠商規范有序發展。”
各方需協同推進
彭嘉琳表示,制訂行業標準需要產品數據作依據,目前我國老齡用品市場剛起步,形成行業標準體系為時尚早。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羅曉暉認為,企業對市場需求比較敏感,可以先行探索制訂相關標準。在國外,很多標準都是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產生的。同時,更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事實上,發展老齡用品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三方協同推進。在老齡用品標準體系制訂的過程中,要本著“政府支持,行業協會及標準機構主導,企業主體參與”的原則,使老齡用品標準的制訂更符合市場的需求。
羅曉暉認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戰略規劃,要把老齡用品標準化納入國家標準化事業發展規劃和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加大對老齡用品生產銷售企業的扶持力度。趙強說,要善于借鑒國外成熟產品標準,將其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
從產業長遠發展來看,要成立專門行業協會,其主要職能是規劃行業發展、為行業提供管理和咨詢服務,做好行業自律,維持好市場秩序。企業是市場主體,他們需要開展細致深入的調研,針對市場需求,一步一個腳印從產品研發、生產做起,探索建立相關產品的標準。(經濟日報記者 林紫曉)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