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水土保持助推生態富民——
半城山水滿城橘

圖為重慶忠縣涂井鄉友誼村的田園風光。 本報記者 李華林攝
早春時節,記者走訪重慶。沿著長江,穿行在延綿起伏的群山之間,只見32萬畝郁郁蔥蔥的柑橘林中,紅彤彤的橘子掛滿枝丫。
在這個全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不僅能夠看到“一江碧水、兩岸橘香”的美景,還能看到當地群眾生態環境建設觀念上的深刻改變。面臨著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帶動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兩難困境的重慶,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記者深入山區,一探究竟。
要生態美 也要百姓富
已經有五年柑橘種植經驗的重慶萬州區天城鎮中壩村村民唐楊美最近又多了個身份:電子商務供貨商。“今天剛發出去了550件血橙,現在是網絡時代,什么都得懂點才能拓展銷路。”唐楊美家里的五畝地全都種上了血橙,這兩年已進入盛產期,每年賣橙子的收入能達到6萬元。
萬州位于三峽庫區腹心,以丘陵地貌為主,坡陡土薄,水土流失面積1750平方公里,達土地總面積的51%,脆弱的生態環境掣肘著山區經濟的發展。
“以前村里的地大部分都是荒坡,一下雨,泥土就被雨水沖刷,混著沖入長江,跑水跑土又跑肥,不長莊稼。”回顧過去,天城鎮黨委書記談祖偉感慨,“現在荒山種上了柑橘林,水土保住了,漫山遍野綠樹簇簇,環境好多了。”目前,中壩村有柑橘基地1700多畝,年銷售收入1400萬元,解決了100余人的就業,成為中壩村農民就業增收的一大途徑。
經濟效益不錯,生態保護功能要強,萬州將這兩點確定為綠化長江建設的立足之點。“水土保持勢在必行,但這項工作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周期長,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要說服農民參與不是件容易的事。”重慶市水利局水土保持處處長李華說,“不能為了綠化而綠化,得有收益,不然誰也沒有辦法動員農民騰出保口糧的地用來保護生態。”
“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種植有市場、適宜萬州氣候條件的柑橘成了最佳選擇。“公司和大戶第一個吃螃蟹,老百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后,開始紛紛讓地、入股合作社。”萬州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國建介紹,目前,萬州全區有柑橘面積32萬畝,產量21萬噸,綜合產值10億元。
經果林的生長期往往動輒幾年,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還需要以短補長,長短相宜。
甘寧鎮廟溝村68歲的駱世州,如今正式成了菜農,家里的五畝地順著時令分別種上辣椒、南瓜、榨菜等蔬菜,去年光賣菜就凈掙了1萬元錢。“原來我們在坡地上種菜,遇到大旱,說干就干;遇到下雨,水土都跑完,收成沒有保證,一年辛苦到頭,也只能夠自己吃。”
2014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在甘寧鎮廟溝、楠橋等村實施,坡改成了梯,蓄水池建起來了,機耕道修起來了,再加上萬州明星企業——魚泉榨菜有限公司把廟溝村確定為原材料供應基地,常年收購大頭菜,廟溝村村委組建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規模化經營,2015年榨菜產量達2200噸,其他蔬菜1600噸,每畝純收入3000元以上。
像中壩村、廟溝村這樣以一村之力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村莊,在重慶市不在少數,鄉村綠了,村民富了,長江流域的生態屏障也建立起來了。
多元融資 治水整土
重慶人民種植柑橘的傳統由來已久,但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還是近些年的事,隨著中央、市、區扶持的項目、資金到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質和面均大幅提升,一批高標準生態農業基地趁勢而起。
忠縣任家鎮老鸛村的王澤文原來以販豬為生,2010年,在重慶的水土治理熱潮中,他拿出30多萬元的積蓄,承包了90畝荒地,改行種柑橘。“村里的耕地大部分都是‘石谷子土’,土層薄巖層硬,保水能力差,抗旱性弱,以前種點水稻、玉米常常是廣種薄收甚至絕收。”起步的頭三年,基礎設施跟不上,水池少,王澤文雇的工人要走很遠的路去背水。田間道路也沒硬化,貨車開不上山,運輸成本、人力成本高。到2013年底,王澤文一算賬,僅僅回收了25000元。
2014年,正當王澤文一籌莫展時,任家鎮開始實施三峽后續水保工程,“坡面水系”成重點改造對象,大范圍的坡耕地被改成梯田,攔住了水,再通過排溝渠引流下山,在沉沙凼過濾掉泥沙,最后進入蓄水池,涵養住了水源。“現在村里機耕道通到了坡頂,水池修到了山腰,一個工人加一臺柴油機一天就可以解決澆水的問題。”
基礎設施便利了,“死土地”變成“活效益”,曾經不長莊稼的“石谷子土”種上了滿坡的柑橘。“老鸛村真正實現了‘田地飽肚子,坡上保票子’。”任家鎮黨委書記謝桂芳說,“以前這里的耕地無人問津,如今不少來自湖北、四川等地的外地人也來這里承包土地。”2015年,王澤文收獲了300噸柑橘,年銷售額達48萬元,凈掙12萬元。
“政府投大價錢搞水利建設,同時還鼓勵老百姓栽果樹,讓群眾真正享受到使用青山綠水資源的權利。”李華說,一方面重慶地方政府積極爭取國家投入、多元融資,另一方面也全力幫助公司和個人解決資金難題。
“縣財政每畝建園補助1500元至2300元,設立專項資金2000萬元支持柑橘產業發展。”忠縣縣長熊世明說,“政府先后投入70萬元成立柑橘社會化服務組織,每年請專業人士下鄉施肥、除草、采摘……”萬州則采取“直接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產業發展,每年補助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家庭農場資金300萬元,并對已具規模和產出效益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提供擔保費補貼和貸款貼息。
一年樹木 百年乘涼
山青了,水綠了,老百姓富了,但如何綠得持久、富得長遠,是種考驗。重慶的答案是因地制宜,深耕附加值、拉長產業鏈,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宜加工則加工。
忠縣涂井鄉友誼村居長江之濱,依山傍水,沿黃金水道種植了上萬畝柑橘林,最近幾年村里拓寬了車行便道,修建了觀光亭臺,統一規劃居民小樓,白墻灰瓦掩映林間,每到柑橘林開始掛果,不少游客前來采摘游玩。
“村委會也在慢慢學著打好鄉村旅游這張牌。”涂井鄉黨委書記劉明文介紹,為此,園區內專門引進了“奧林達”這一柑橘品種,它的特點在于頭年交果,次年5月左右成熟,而新一季的花已經綻放,因此會出現“花果同樹”的奇觀,“每年這時候友誼村會舉辦‘中國柑橘節’,推出賞景、采摘一日游”。
山村變成了景區,游客來得多了后,家庭旅館、飯店、農家樂也遍地開花,47歲的友誼村村民羅文軍原來在廣東打工,3年前回家時看到家鄉環境大變,就返鄉承包了900多畝地種植柑橘,還開辦了一家農家樂。“城里的游客來這里游山玩水,還可以采摘橘子,品嘗農家菜,去年只農家樂就掙了15萬元。”2015年友誼村年產柑橘3500噸,產值突破600萬元,吸引游客人數超10萬人次,年均拉動消費400余萬元。
鄉村旅游是重慶生態農業在附加值上的橫向擴散,農產品加工則是產業鏈的縱向延伸。依托忠縣35萬畝柑橘種植基地,果汁加工企業、食品公司、有機肥生產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2004年成立的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非濃縮橙汁領域的龍頭企業,占領70%的市場份額。
“水果水果,得先有水才有果。”談起派森百的成功經驗,公司總經理鄭傳群認為水土保持至關重要。
“渝東北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資源也是生態。”忠縣水務局局長王精華說,“山清水秀、河暢湖美的美好家園是忠縣人民的幸福所在,經濟效益得寓于生態保護和治理開發之中。”(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 李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