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3月16日電 (記者 徐楊祎)16日,“堅持綠色發展——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專家座談會”在成都舉行,十數位專家學者受邀建言長江上游生態保護。
“現在正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構建的最佳時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尹偉倫在會上指出,長江上游的生態系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對比較穩定,但目前已經無法滿足和支撐長江沿線經濟發展,“目前的生態保護提升是有一定空間的,這個空間就是科學技術。”
尹偉倫建言,應從調整林地結構、提高造林科學依據、加強森林經營管理等方面入手。如,在造林方面,應將單一樹種的人工林轉變為混交林,將單一的喬木為主轉變為喬灌草復層結構,提高生物多樣性,提高光能作用的效應。在“綠”起來后,要馬上建立林地經營管理方案,確定哪些林下經濟的產業可發展、哪些資源可以用。此外,還需要形成林地更新方案。“人要一代代的演替,自然系統也要一代代的演替。”尹偉倫說,當人和自然的演替同步后,就能實現綠色經濟、生態經濟支撐人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如何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四川省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小剛表示,四川省的情況千差萬別,生態保護必須因地制宜。比如,川西北高原很多地方都不適宜造林,就應大力發展草場。
王小剛還認為,生態保護不能僅靠民眾的覺悟,而應既有覺悟又有利益導向。“在保護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發展生態經濟,打通青山綠水轉變為金山銀山的通道。”王小剛舉例說,發展林下經濟、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讓普通人既看到長遠利益又能感受到當前收益。
據四川省林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四川全省完成營造林5000萬畝,增加森林面積920萬畝。其中僅2015年,就批建省級濕地公園7個,新增國家濕地公園(含試點)6處。四川省還持續加強防沙治沙,鞏固和治理沙化土地42.1萬畝,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504平方公里,恢復蘆山震損林42.4萬畝、大熊貓棲息地19.2萬畝。(完)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