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不搞大開發”將促生態優先發展
金 名
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我們還肩負著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歷史使命,這就對經濟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
近一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新思路,引起廣泛關注。為什么“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之后,長江經濟帶又該如何發展?這些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國家對于長江經濟帶的開發思路和發展戰略作出重大調整,有著特定的歷史、現實背景和深刻的內涵。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傳統產業去庫存、去產能形勢嚴峻;另一方面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加快供給側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過去,受粗放型的發展觀影響,各地一擁而上,爭相鋪攤子、上項目。長江沿岸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40多萬家化工企業,僅規模以上的排污口就有6000多個。高強度開發和盲目重復建設不僅加劇了產能過剩,而且令母親河不堪重負。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這種動輒以大開發、大建設來刺激經濟增長的老招數、老路子,明顯不適應時代要求,必須堅決摒棄。
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長江沿岸地區發展很不均衡,很多地方沒有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希望通過資源開發換取經濟增長的沖動仍十分強烈。正因為如此,“不搞大開發”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要以“大保護”為抓手,倒逼長江沿岸各地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逐步擺脫對于能源資源消耗的“依賴癥”,闖出一條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同步的新路子。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既體現了生態文明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長江沿岸開發過程中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環境容量限制,造成環境不斷惡化、生態功能日漸衰退,已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制約。因此,必須“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最緊迫而重大的任務”,讓母親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我們還肩負著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歷史使命,這就對經濟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就必須堅持以創新為驅動,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搞大開發”正是為打破舊有的觀念束縛和路徑依賴,把長江經濟帶真正建成中國經濟版圖上的綠腰帶、金腰帶。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