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北京雙井恭和苑的老人房間內,醫生上門幫老人做健康監測。
本報記者 仇莉娜攝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讓老年人在老有所養的同時享受高質量的日常醫療服務,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家頻繁出臺相關政策,推動“醫養結合”。當前,“醫養結合”有哪些類型?實現“養有良醫”的關鍵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走訪。
多地嘗試醫養結合機構化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北京東三環的雙井恭和苑,這是一家直營連鎖養老服務機構,2013年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醫養結合”試點養老機構。記者看到,這家機構旁邊連著社區醫院,老人生病可以直接通過捷徑走廊到社區醫院就診。此外,雙井恭和苑的一樓公共區域設立了醫療衛生服務站,里面有全科診室、檢查室、康復室、理療室等,可為老人提供打針、輸液、康復理療等服務。
87歲的韓大爺和老伴一起住在雙井恭和苑,他告訴記者:“這里離市區近,離三甲醫院也近,讓人放心。身體有什么不對勁,跟大夫一說,馬上采取措施,效果挺好。”
記者發現,在全國,這種將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進行結合的機構并不少見。除了在養老機構內增設醫療機構外,在醫療機構內設立養老機構的模式則成為“醫養結合”的另一種嘗試。
位于重慶市璧山的青杠老年養護中心,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投資興建。據介紹,該中心是全國第一家大型公立醫院主辦的養老機構,利用醫院的醫療、護理、康復等資源,使養老與醫療、護理、康復、培訓等服務融合,從而解決當前養老機構在醫療服務上的“短板”問題。記者了解到,來此居住的老人,根據身體健康狀況和住宿標準的不同,每月費用在3500元至8400元不等。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待提升
記者發現,就目前各地實踐情況來看,大型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資源雄厚,往往具備提供高質量“醫+養”服務的能力。然而,此類服務往往收費不菲,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并不適用。而小型、基層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則受制于有限的資源,難以拓展“醫+養”業務。
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認為,考慮到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多數都是居家養老,在養老機構內增設醫療機構以及在醫療機構內增設養老機構的方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醫養結合”的難題,此方案只適合經濟能力較好的小眾老年群體。
烏丹星表示:“醫養結合”要在社會層面實現大的突破,關鍵在于社會的醫療資源能不能下沉到社區,“社區醫療資源如果不強大起來,‘醫養結合’沒辦法實現。通過在社區層面構建社區、機構、家庭的三級服務體系,并有效運轉,才能實現‘醫養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也認為,居家照護和依托社區照護的老人,要求社區醫療機構有能力、有動力就近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但是,當前社區醫療機構難以留住有臨床經驗、也喜歡做臨床醫療服務的醫生,導致社區提供普通醫療服務的能力下降。近年來,社區門急診量和住院量都在萎縮,老人不論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針對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當前,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不同模式的嘗試。如青島市李滄區就在當地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指導站,為社區里的老年人提供醫療照護服務,社區每月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并為60歲以上的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定期隨訪、指導用藥等健康管理工作。
李滄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醫政科科長畢仕偉告訴記者,李滄區將老年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失能老人居家護理、社區巡護等多種職能整合進一個服務團隊,提供團隊居家養老服務,每個服務團隊至少包含1名全科醫生、1名護士以及若干公共衛生服務人員。“按照青島市的標準,一個團隊最多服務2000人,這樣醫務人員的壓力不會太大,也保障了服務質量。”畢仕偉說。
積極引入社會力量
專家表示,要顯著提升基層社區醫療服務能力,除了通過機制改革盤活存量,也要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增加增量。
朱恒鵬認為,從國際經驗看,社區醫療服務大多是依托非公立社區醫療機構提供,在我國,很多社會力量也有足夠積極性提供老年人所需的社區醫療服務和醫養結合服務,并提供上門服務,卻因為種種壁壘被拒之門外。“我認為,可以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包括診所、門診部在內的小型醫療機構的舉辦,讓有合格資質的醫生興辦醫療機構,可以實施備案制和動態監管。”朱恒鵬說。
此外,“醫養結合”要實現良好發展,完善支付體系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記者采訪過程中,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是專家們普遍提及的內容。
烏丹星認為,養老金的作用是解決基本生活費用,醫保是解決基本醫療費用,而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可以解決老人從醫院出來之后照護費用過高的問題,“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別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個險種,老人一旦身體有問題,不分大小都會去住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報銷費用,這會導致醫院的醫療資源出現極大浪費”。
朱恒鵬建議,財政補貼可以增加到基本醫保和長期照護保險中,賦予社區居民自主選擇權,醫保補償和長期照護保險支付隨著患者走,患者選擇哪家醫療或照護機構,醫保或長期照護保險就支付給哪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