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通行,通行噴水。”為了治理“中國式過馬路”,湖北大冶近日又出新招,在紅綠燈路口安裝聲、光、水噴霧、顯示屏組合“神器”,行人一旦闖燈前行就會“被噴”。“神器”“上崗”數日,據說效果還不錯。
湊夠一撮人就能過馬路、機動車走得差不多了就能闖紅燈……近年來,上升為“城市頑疾”的“中國式過馬路”逼得各地交管部門“腦洞大開”,想出了很多與“噴水”類似的新穎治理方式?!敖恿φ緧彙薄巴▓髥挝弧薄袄K設閘”“人臉識別”“征信黑名單”“朋友圈集贊”,這些招數起到了一定作用,卻又無法根治“中國式過馬路”。原因何在?恐怕還是因為上述執法舉措,絕大多數僅僅建立在闖紅燈的人“素質低,需要管”的執法認知基礎上。
規則意識淡薄、法治觀念缺位、從眾心理及群體效應影響,的確導致了更多闖紅燈現象的出現。但是,行人在交通體系中的表現不僅關乎素質,還與整個交通體系的設計有關。如果只靠“開腦洞”的方式處理問題,只能彰顯規則的嚴肅性,無法證明規則的合理性。對“中國式過馬路”來說,治標不治本。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現行的交通設置真的合理嗎?
事實上,不合理的情況真的存在?!伴_車的看不慣騎車的,騎車的看不慣走路的,走路的看不慣開車的和騎車的?!边@雖是一句玩笑話,卻折射出關于路權的大問題。高歌猛進的城鎮化帶來了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為了保證交通運行的高效率,路權分配始終過分偏向于機動車,對自行車、行人等路權主體缺少必要的考量。馬路越修越寬,可紅綠燈留給行人過馬路的時間卻還是只有十幾二十秒,對行人的速度和耐心形成了雙重考驗,逼得一部分本來不想闖紅燈的人也被迫加入“中國式過馬路”的行列,出現了違規行為。
大量的違規行為,其實意味著大量的需求。交通工程中的許多技術,就是隱藏在“違規”背后的需求催生的。比如,將公交站臺設置在行車道上,壓縮行車道空間以規范特殊區域的行車,避免車輛在公交站快速通行或超車;為避免車輛在居民區超速行駛,特意將居民區的道路建造得彎曲。
回到治理“中國式過馬路”這個問題上,相關部門必須從人的需求出發來想辦法,讓嚴管建立在權利對等之上。比如,合理規劃道路設置,適當增加地下通道或天橋,在滿足行人過馬路需求的同時,有效緩解城市中心地帶的擁堵;深入摸排人流、車流密集路口和路段,針對每處路口制訂個性化的維護方案,根據行人和非機動車過街需求實行相應改造,使路口非機動車燈、行人過街燈配時更加合理。
當然,所謂的“中國式”不僅僅出現在交通領域,在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都有所體現?!爸袊诫x婚”“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治堵”,這種帶著幾分戲謔的表達雖然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主語,但都屬于社會管理的范疇。也就是說,很多怪象都是社會管理“生病”的表征。這是個更加深刻的問題,也要好好想想對策才行。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