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廣州依然繁花似錦。歷經千年嬗變,廣州從未向世界關閉過大門,也成為代表中國的開放門戶。今天的廣州,正從“開放門戶”走向“全球城市”。
國際交往中心逐步形成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從全世界趕來廣州開會。10月30日至11月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國人居署等共同在廣州舉辦以“城市治理,開放創新”為主題的2017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動,并同期舉辦了“世界城市日論壇”;11月18日,國際金融論壇第14屆全球年會在廣州舉行,并且從今年開始永久落戶廣州。11月28日至30日,“2017從都國際論壇”在廣州舉辦。如今,全球跨國公司的高管、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和專家學者們又聚首廣州,參加2017《財富》全球論壇,探討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增長動能。
近年來,廣州舉辦國際會議數量大幅提升。粗略統計,2015年以來,廣州舉辦了超過50場高端國際會議。舉辦高端會議、論壇等在廣州成為常態,高層次、高規格的“迎來送往”表明,廣州正逐步成為全球國際交往中心,迎來城市國際化的黃金時代。
“樞紐+”戰略對接世界
全球國際交往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廣州建造樞紐型網絡城市帶來的便利。廣州以樞紐型網絡城市為支撐,正從一個“區域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闊步邁進!
“適應全球城市發展新趨勢,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這是在去年的廣州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廣東省委副書記、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提出的新目標。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樞紐型網絡城市是廣州鞏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戰略,將確保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扮演“更重戲份”。
近兩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更加自覺地把廣州放在全球經濟動力轉換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大環境下考量,拓展全球視野,主動融入全球經濟發展的大格局;樹立全球坐標,結合發展實際尋找動力;發揮樞紐和中心作用,面向全球配置資源、發現市場、組織研發、聚集人才。結合制定“十三五”規劃,廣州全力聚焦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著力建設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目前,三大國際戰略樞紐建設扎實推進,“成績單”亮眼。國際航運樞紐初步形成,集裝箱班輪航線168條,聯通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白云機場開通國際和地區航線136條,通達全球五大洲,預計2020年躍升為全球第五大機場……打通與世界連接的通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匯聚并向周邊擴散,樞紐效應不斷顯現。
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增強
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是城市開放性主要標志之一。這種能力的強弱,反映著一國或地區對全球經濟走勢和發展的影響力,提高全球經濟資源配置能力是開放型經濟區域在發展中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站在廣州番禺化龍鎮東龍大道與金山大道交匯處,面向寬闊的獅子洋,左邊一片望不到邊際的廠區,是自主品牌汽車“廣汽傳祺”的番禺工廠。廣汽集團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廣汽乘用車總經理郁俊向經濟日報記者介紹:“傳祺的發展基于開放理念,整合全球智慧的成果。去年以來,廣汽傳祺已陸續與全球前十大零部件供應商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構建具有世界級水準的供應鏈體系,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顯著提升,供應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廣州正在瞄準全球資源釋放“引力波”。從千年商都到國際樞紐,廣州正逐步成為世界城市體系的核心節點,成為產業、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的強大吸附器和輻射源,跨國公司和大型央企紛紛前來廣州尋找投資機會。今年以來,思科、通用、中遠海運等一批樞紐型、創新型項目紛紛落戶廣州。廣州,距離“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的目標更近一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建軍)
(責任編輯 :支艷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