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應是圖書館的模樣。” 打造“圖書館之城”,讓人們在天堂里遨游,是廣州的規劃目標。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廣州預計5年投資21億元,到2020年,人們出家門步行15分鐘就能找到圖書館,平均每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人均藏書量達到3冊……
圖書館“點綴”整座城市
過去,家住廣州郊區的郭姍姍去圖書館要轉幾趟公交車,如今,她只要登上停在家門口的一輛大巴車,就可以在6000冊圖書中遨游。
這間由大巴車改造而成的流動圖書館除了外形與傳統圖書館不一樣,其他功能基本相同,車內兩側安上了特制的書架,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各類書籍琳瑯滿目。
“我在黃埔區圖書館借的書,只要拿到流動圖書館就能續借和還書了。”家住廣州市黃埔區聯和街科景路的陳逸之說。
據廣州圖書館協作協調部工作人員李少鵬介紹,廣州在黃埔、增城、南沙等遠郊區開通了20多個流動服務站點,流動圖書館已實現居民身份證、社保卡、借書證三位一體全自動的借還體系。僅2016年,流動圖書館就借出圖書文獻17萬冊次。
文化部《2015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人均購書費為1.43元,而廣州市為公共圖書館提供的人均購書費達6.19元。
廣州正在建成以市級館為中心館,數字圖書館、自助圖書館、流動圖書館為延伸,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建分館的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各級公共圖書館館藏總量達到1871萬冊。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介紹,截至2016年底,廣州的公共圖書館共122所,這些圖書館都已實現通借通還。
背著書包來復習的學生、牽著孩子來閱讀的母親、滿頭銀發的老人,都是公共圖書館的常客。“市民們感覺圖書館的服務人性化、內容優質化,自然愿意前來接受文化和知識的熏陶。”廣州圖書館工作人員曾茜說。
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
廣州在打造“圖書館之城”的道路上不僅注重“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升。
“你選書,我買單”,廣州圖書館將主動權交給了讀者,把錢花在刀刃上。自今年4月20日起,廣州圖書館聯合廣州購書中心、越秀購書中心兩家機構開展市民閱讀自選方案,一改“填鴨式”服務模式。方家忠認為,這樣的活動既滿足了讀者個性化、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又避免了圖書館在采購過程中的盲目性。
廣州還把公共圖書館開進公園、開進小區。2016年10月1日開館的廣州圖書館兒童公園分館80%以上的圖書都是供未成年人閱讀的圖書。“孩子玩累了,家長就帶著來圖書館看看書,既通過戶外運動鍛煉了身體,又能夠在館內增長知識。”廣州圖書館兒童公園分館副主任周國雄說。
此外,廣州公共圖書館還開展名人講座、藝術沙龍、課程培訓等活動,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據統計,2016年廣州各級圖書館舉辦讀者活動5317場,參與活動358萬人次。
補齊短板,配足人力
近年來,廣州公共圖書館事業在政策保障、設施完善、經費投入等方面都邁向發展的“快車道”,但建設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
城鄉發展不均衡。“以區級圖書館的購書經費為例進行比較,黃埔區圖書館購書經費去年達700萬元,而花都區圖書館僅90萬元。”花都區圖書館主任黎潔華說,花都區是廣州農村人口覆蓋較多的地區之一,相關部門應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城鄉一體化目標,避免出現“木桶效應”。
專業人員配備缺乏。據介紹,南沙區僅1至2名在編人員負責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亟待建立足夠數量的專業化人才隊伍。“尤其是隨著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不斷深入,對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南沙區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認為,可通過雇員、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配備足夠數量的工作人員以滿足圖書館需求。
圖書館建設還應加速推進。“圖書館之城”的建設目標對區縣、街道圖書館的館舍面積大小作了明確規定,目前圖書館建設與此還有一定差距。對此,廣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建議,鎮街可將文化站的電子閱覽室、展廳、培訓室等場地資源利用起來,發揮最大效能。(半月談記者 胡林果)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