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升級的停車矛盾,已然成為上海不可忽視的城市病。這幾天,新國際博覽中心正在舉辦上海國際建筑工業化及先進建筑技術展覽會。記者從13日舉行的中國城市停車建設發展論壇獲悉,上海將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動態整合城市停車資源。
上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孫建平指出,上海停車設施建設供需嚴重失衡。一方面,全市停車需求增速大于供給;另一方面,在土地資源收緊的背景下,規劃停車設施落地難將成為普遍問題。
會上,孫建平給出了一組嚴峻的停車設施缺口數據——截至2015年底,上海外環線內的中心區域劃設小客車泊位約118.1萬個,其中居住類配建泊位66.4萬個,非居住類46.7萬個。經過測算,夜間居住區停車需求為151.3萬個,供需缺口數為84.9萬個,白天非居住(商業、辦公等)停車需求為67.4萬個,供需缺口數為15.8萬個。上海外環線外的郊區城鎮化區域共劃設小客車泊位177.6萬個,其中居住類配建泊位136.9萬個,非居住類36.8萬個。經過測算,夜間居住區停車需求為178.7萬個,供需缺口數為41.8萬個,白天非居住停車需求為47.2萬個,供需缺口數為6.4萬個。
“供需矛盾其中一個痛點就是匹配低,比如說一些企業機構的停車設施在晚上空置,但小區停車難的高峰就在夜間,匹配不起來導致矛盾加大。”孫建平表示,上海目前正通過政策整合、空間創新等手段,來緩解停車難,如結合公園綠地建設停車場、結合學校操場改建停車場、利用高架橋下空間建設停車場、利用時空資源挖潛增能,試點“潮汐式”停車點,來盤活停車位。
未來,結合上海2040總體規劃,上海將考慮在停車設施建設上進行創新探索——加強停車規劃調控和設施建設、完善停車管理措施、加快推進停車信息誘導系統建設、鼓勵引導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有序發展等。孫建平總結道,“今后管城市交通,‘牛鼻子’就是管停車。一些國際大都市,汽車保有量很大,反而公共交通使用率極高,如東京、紐約。這是因為停車難、CBD地區停車費高,他們就不敢任性使用私有車。所以,從小汽車購買上調控,遠遠不如從汽車使用上調控,鼓勵大家出行前合理選用交通工具。”
據悉,上海國際建筑工業化及先進建筑技術展覽會,是國內唯一完整展示建筑行業全產業鏈的建筑工業化展,展覽期間還將舉辦“中國建筑節能協會2016年會”、“建筑節水分會成立大會”等活動,協調組織區域能源專委會、建筑保溫隔熱專委會、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節能專委會、國際低碳照明研究中心等各專委會召開十余場專題論壇。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