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健康中國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必然要求。近日,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新華網-科技前沿大師談暨上海科協大講壇暑期院士科普講座中指出,慢性病問題不容忽視,大眾必須提高自身對慢性病的正確認識,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近年來,我國慢性病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據統計,我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高達86.6%,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其中腦卒中(俗稱中風)發病年輕化趨勢加劇,近50%的中風患者為40-64歲的中年人群。王隴德表示,大多數人目前缺乏對慢性病的科學認識:“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慢性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個人生活方式有關,包括膳食結構不合理、體能消耗過少、吸煙和過量酒精攝入等,也與遺傳、醫療條件、社會條件等因素有關。”
如何應對這一嚴峻形勢?王隴德表示,盡管遺傳、社會環境等因素無法被個體改變,但及時改變主觀認識并調整不健康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國際心臟病大會曾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我認為這對慢性病防控同樣適用。”王隴德建議大家首先要合理把握消耗量與攝入量的平衡,并提出了“十個網球”原則,即以網球的大小為參照控制各類食物的攝入量,“每天應食用不超過一個網球的大小的肉類、相當于兩個網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證三個網球大小的水果及不少于四個網球大小的蔬菜。此外,每天要攝入一個雞蛋、一斤牛奶、一小把堅果和一塊撲克牌大小的豆腐。”
日常鍛煉對于保證身體健康也相當重要。王隴德表示,合理的鍛煉方式應把握三大要素:頻度、時間和強度。他建議每周至少要鍛煉三次,平均每次鍛煉時間在半小時以上,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即使是65歲以上的老人每周也應該進行2-3次、8-10種的力量型鍛煉,防止肌肉萎縮消失。”
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目標、提高國民健康水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王隴德說:“每個人都應培養責任意識,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同時也希望社會各部門、單位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不斷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健康環境,早日實現全民健康的戰略目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