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山東濟寧市市長梅永紅辭職投身民企,作為從地市級黨政機關辭職的廳級干部的鮮少個案,他的事件引發外界關注。
辭職前半年,他曾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說:“我每天工作超10小時,但我所有工資收入加起來,才7000元一個月,誰相信啊?下面的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月收入3000元多,還趕不上在工廠打工的。”同時,他還建議應更理性對待政府官員,對此外界輿論紛紛。
近日,在IT領袖峰會上梅永紅首度在公開場合解釋當初辭職原因。他說:“實際上是一種回歸,我回到自己更為熟悉的領域,甚至在這個平臺更能發揮作用,這是更能體現人生價值的轉型。”
昨日,他接受專訪時首談“下海”半年的工作感受,他表示能走出政壇來實現中國生命科學和現代農業的課題,“是理性的選擇”也是“一生的福氣”。
廣州日報深圳訊 (記者阮元元攝影報道)在剛剛結束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在百位參會的行業領袖中,來自華大基因的國家基因庫主任、華大基因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因曾擔任濟寧市市長的身份,備受關注。萬眾矚目之下,梅永紅首次公開回應外界的辭職質疑,大方承認轉型讓自己“回歸”到了更能體現人生價值的“軌道”,并接受了現場的掌聲和祝福。
昨日,華大農業集團成立暨精準農業創新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曾在農業部、科技部工作多年的山東濟寧市原市長梅永紅,以華大農業董事長的身份出席了活動并公開代表企業發聲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表示,能走出政壇來實現中國生命科學和現代農業的課題,“是理性的選擇”也是“一生的福氣”。
“下海”市長:
成功轉型企業家
梅永紅1987年7月參加工作,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農學專業畢業。2010年10月起先后任山東省濟寧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年滿50歲的梅永紅曾有20多年的農業部與科技部工作經歷。2011年出任濟寧市長前,他曾任科技部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司司長。去年9月6日,濟寧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決定:接受梅永紅辭去濟寧市人民政府市長職務的請求;同月,華大基因表示梅永紅擔任深圳國家基因庫負責人。
昨日,已在華大工作半年的梅永紅,儼然已成功轉型為一名積極投身現代農業的企業家。梅永紅表示,做農業其實是選擇了艱難、艱辛、堅持。不過他更加充滿信心地認為,農業永遠是朝陽產業,是真正意義上的藍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記者了解到,深圳國家基因庫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由華大基因承建、管理和運行。而繼續出任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致力發展現代化農業,也符合他曾長期進行科技政策、科技戰略研究的經歷,與其“專業”高度相關。
對話
辭職是理性的選擇
華大員工昨日告訴記者,大家私下里都親切地叫他“梅叔”或“梅老師”。面對所有提問,他都非常認真地記在厚厚的筆記本上。談及在華大工作半年的深切感受,一直不愿意談自己辭職話題的梅永紅,拿著話筒偏著頭,沉默地思考了一會兒后,很坦然地對記者表示,他辭去公職加入華大基因,是一種“理性回歸”,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Q:大家對您之前的身份很好奇,從市長位置上到了華大基因,在這兒工作半年了,有什么感受嗎?
A:我過去長期從事科技工作,主要是科技政策、科技戰略的研究。我認為再回到業務當中來,像回到華大這樣一個高科技企業來,確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我曾經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談過其實官員也是一種職業。在官場許多人也是把做官、做更大的官作為自己人生唯一的追求。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已經多元化了,我們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崗位上、不同的位置上去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去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對我來說,我認為華大是可以讓我的積累、我的知識得到更多發揮的一個平臺。我能夠在這個平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們國家生命經濟特別是現代農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來華大剛剛過半年,確實由衷地認為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一方面因為華大這個平臺本身就是開放的,可以吸納更多的資源來一起做一個偉大的事業。另外,華大是一支非常有活力、非常年輕的隊伍,能夠跟這樣一支隊伍一起來實現中國生命科學和現代農業的課題,我覺得這是我一生的福氣。
Q:精準這個詞最近很流行,有精準醫學,如何理解今天提出的精準農業?華大如何利用基因測序的基礎優勢,進行這方面努力?
A:我們要做的就是能夠使我們的生產環節更精細,能夠更科學,能夠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更安全、可靠。國外農業的那種精細化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比如一頭牛在哪兒、每天吃的什么東西,產的奶或肉的指標狀況,這些情況都一目了然。
如果能跟互聯網結合起來那就更好了,我們直接到網上就可以了解它的全部檔案。(那么)你去享用這些東西時就非常放心,你也知道它對你的健康到底會有什么影響。這就是精準農業、精準營養的觀點。
未來農業我也是在學習當中,現在我們所談的農業的模式,應該說還沒有完全跳出過去農業的影子。我們通過這些年的研究積累,以及與許多機構的合作和交流,看到農業確實有很多新的突破點,這種突破點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也許還要時間去檢驗。但是它確實能夠帶來一些思考、帶來一些驚喜。也許當我們走到一定程度,農業整體的格局就會發生深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