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3月10日電 題:甘肅旅游融“中藥味”趨于養生熱
作者 南如卓瑪
早春時節,隴東地區的黃土高坡春風帶刺。與往年游客寥寥無幾的現象不同,在甘肅平涼崆峒山下,皇甫謐中醫養生館生意紅火,前來體驗巖盤浴、草本熏蒸理療、五行經絡芳香養生等中醫養生項目的游客絡繹不絕。
院長陳叢笑很欣慰。她自小看著父親傳承中醫“鼻祖”皇甫謐養生之道,行醫多年走過“中醫很不景氣”的年代。時至今日,為傳承中醫而奔波一生的父親已不在,她的有生之年則看到中醫養生迎來了“黃金時代”。
近日舉行的甘肅省旅游工作會議披露,2016年,該省將重點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充分利用“中醫藥大省”資源優勢,打造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精品線路。
根據規劃,甘肅打造的中醫藥養生旅游線路包括:慶陽圍繞岐伯文化打造全國中醫拜師基地和生態園、平涼圍繞皇甫謐文化推廣中醫針灸保健旅游。素有“千年藥都”之稱的定西、以溫泉之旅聞名的天水、以藏醫藥浴和潔白丸著稱的甘南、推廣沙療的敦煌、具有重離子治癌技術的武威……甘肅各地“身懷絕技”,紛紛建設中醫藥養生旅游。
目前看來,甘肅舉全省之力所建設的,正中當下注重健康養生、崇尚綠色無污染、遠離都市喧鬧、躲霧霾的城市游客“下懷”,受到青睞。
在甘肅中醫藥養生精品旅游線路推出的2015年,該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56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75億元人民幣,兩項指標分別較上年增長24%和25%。
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甘培尚認為,甘肅中醫藥養生旅游“走俏”并非偶然。該局3月1日通過新聞發布會通報,2015年,甘肅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88萬畝,產量99萬噸,均居全國第一。其中,當歸、黨參、黃芪種植面積分別占全國同類品種產量的90%、60%和50%以上。
陳叢笑告訴中新社記者,相比十年前屈指可數的中醫館,如今各地的街頭常見中醫藥養生中心。現在,大家都關注養生之技,雖然競爭日益增強,然而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也隨之趨好。
據甘肅省衛生計生委介紹,目前,該省逐步形成了以食養、藥養、水養、沙養、文養、中醫適宜技術、特色養生旅游產品為內涵的中醫養生保健旅游模式。下一步,將針對不同游客的需求,開發中醫藥觀光旅游、文化體驗旅游、養生體驗旅游、特色醫療旅游、療養康復旅游、美容保健旅游等旅游產品。(完)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