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城市,吉林市通過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努力向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做減法。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作為老工業基地,去年吉林市工業十大行業中‘6升4降’,其中石化、冶金、能源、建材等行業降幅較大。2013年哈達灣老工業基地整體搬遷改造,以吉化公司、吉林化纖等企業為重點的提質增效工程,主動壓減和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吉林市委書記趙靜波介紹。
“除了在產能化解方面做減法,‘十三五’期間,吉林市提出建構‘6411’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做加法。”趙靜波代表表示,吉林市努力培育旅游、信息、航空、健康、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6大新興產業,擴大規模,增加有效供給,推動化工、汽車、冶金、農產品加工4大支柱產業補鏈、上量、轉型、提質,使產品更接近市場;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改變工業一業獨大的產業格局,三大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吉林市市民儲蓄存款余額約占全省的16%,而貸款余額僅占全省11%。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通過“種子基金”“助保金池”等多種形式,設立了11只產業發展基金,180多億元中小企業貸款,守住不發生危機的底線。(經濟日報記者 李己平)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