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陳俊松
近日,福建一男子去公證處辦理“與在日親屬關系的公證書”,結果公證人員認為其所攜帶的戶口本和身份證“不算數”,只能去戶籍所在地派出所開具證明,以證明“他在日本的女兒是他女兒”。
“奇葩”證明年年吐槽年年曝光,但總是按下葫蘆起了瓢似的沒完沒了,層出不窮的花式審批足以讓群眾感到“措手不及”。
基層職能部門與群眾形成了“雙輸”格局。群眾不滿“辦點事兒真難”,公職人員也面臨著本來人力資源就不足,還需處理本不需要處理的事兒,公共資源和群眾的精力在這一趟趟往返各部門中被大量浪費。
奇葩證明本質上是行政審批權力過大,群眾做什么事兒都繞不過象征權力的紅戳。政府部門之間存在著嚴重信息壁壘又讓各部門變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信息流通只能靠印著紅戳的文件來回奔波——還是借助群眾的腿。
好在,在中央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的語境下,各種奇葩亂象將會得到有效治理。日前公安部等12部門起草的《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就旨在解決一些地方和領域要求群眾到派出所開具證明過多過濫、缺乏統一標準的問題。《意見稿》砍掉那些冗余的行政審批,并力推部門間信息共享,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其中就明確,戶口簿等能證明公民身份的9類事項,公安派出所不再開具證明。
在文初的案例中,若公證處能與公安部門形成信息共享機制,公證人員敲敲鍵盤自己就能核實男子的信息。退一步說,就算某些信息保密性強,部門之間也可以搭建電話核實機制,工作人員動動嘴明顯比群眾多跑腿更人性、更有效率,也更能消解群眾的怨氣。
但除了頂層設計為權力“做減法”之外,基層機構和公職人員也得有自己的“體制機制創新”,在服務意識上“做加法”。
技術再先進,信息聯通總有覆蓋不到的盲區,若辦事人員仍刻板地限定在特定框架之內,就仍然難以逃脫僵化的官僚主義辦事風格。而此時板子打在“公證人員”身上并不妥。因為這些身在具體崗位的人員一崗一責,權責有明確范圍。如果基層人員濫用“自由裁量權”與他人方便,結果很可能就是讓自己深陷麻煩之中。
要在群眾意識上破僵局,還得破除公職人員害怕前狼后虎的心態。比如可以在工作方法建立“容錯機制”,只要目的是為了“不折騰”群眾,即使是出了漏子也大可不必嚴厲問責。
崗位的職責變得相對有彈性,很有可能在一線的為群眾服務中創新出更為便捷的工作方式,“躲避責任”與“麻煩群眾”之間自然而然就不會被畫上等號。
各部門也可設立有利于改進和規范公共服務的制度,加強制度建設。各部門可以考慮列出一個“正面清單”,將受到群眾夸贊或讓群眾受惠的言行納入其中。
公職人員的績效評價機制由一元向多元轉變,并配之以完善的獎勵和晉升機制。如果群眾對部門和公職人員擁有評價權和監督權,且群眾的意見能夠影響到其績效表現,公職人員的為民意識就會遠遠高于“條框意識”。
遏制各種奇葩證明或還需久久為功,但這是政府簡政放權的政策方向,更是破除官僚習氣、強化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努力。只有行政體系更為簡便、群眾無需被一張張證明所裹挾,服務型政府才會實至名歸。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