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改造風貌保護區,疏解非首都功能,為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創條件
東城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記者 高健)昨日,記者從東城區“十三五”規劃有關情況介紹會上獲悉,東城區年內將完成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水穿街巷”的美景向南延伸至菖蒲河。到2020年,風貌保護區更新改造率將達到80%。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優化升級,東城區將最大程度發揮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優勢,保護好古都風貌這張“金名片”。
風貌保護區更新改造率將達80%
東城區作為核心區,是全市歷史文化街區最多的地區,現有歷史街區18.5片10.3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4,占全市歷史街區總數的43%。在擁有密集歷史文化遺存的同時,東城區也面臨著嚴峻的歷史風貌保護和平房危改任務。全區共有9.8萬戶約30萬居民居住在平房區,其中三、四類危舊房約占平房總量的70%。
去年,前門東區對草廠地區28個格局不合理、現代生活功能缺失、私搭亂建雜亂的院落進行了升級改造。
“十三五”期間,針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巷胡同,東城區將重點打造一批“歷史文化精華區”,通過精華區內的房屋修繕、環境綜合整治、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加強對文物及有價值建筑的保護利用。到2020年,風貌保護區更新改造率將達到80%。
東城區區長李先忠介紹,東城將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行動計劃,完成南鑼鼓巷四條胡同保護修繕,全面完成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保護修繕工作;恢復鮮魚口街區歷史風貌,打造古都市井民俗展示窗口。
年內完成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
面對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東城區將加大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及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今年完成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項目及臨汾會館、長巷三條1號的修繕。
玉河是京杭大運河在北京城內的一段重要水路。2011年10月,東城區完成了玉河北段水道的修繕改造工程,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得以再現。經過為期7個月的努力,目前玉河南區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而且有重要發現。據東城區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澄清下閘,這對確定玉河水系的走向與變遷有著重要的意義。
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將依據考古發掘的情況,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制定景觀恢復方案,對發掘出的澄清下閘遺址進行完整展示,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
恢復后的玉河南區水源來自什剎海,通過技術手段引水過街,穿過平安大街進入玉河南區,至北河沿胡同東口,也就是澄清下閘的閘口處。完成南區修復后的玉河,河水自北向南流入菖蒲河公園,將再現“什剎海-玉河-筒子河”的京城水環境。
目前,玉河南區河道景觀恢復整治項目正在實施中,年內將呈現給廣大市民一處新的景觀。
“十三五”期間實現凈疏解13.7萬人
伴隨歷史風貌保護,東城區還將通過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加速產業優化升級,為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創造條件。“十三五”期間,生產制造環節將全部退出東城,剩余33家商品交易市場調整外遷,實現凈疏解13.7萬人。
東城區共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37家,去年已經關停4家,“十三五”期間,剩余的33家將通過轉型升級、疏解外遷等方式調整提升,其中,區域性專業市場全面外遷,批發、倉儲、物流等功能全部退出。
在控制增量上,東城將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