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 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區。本報記者 龐彩霞攝

右圖 客商在展會現場洽談合作。本報記者 龐彩霞攝
在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臺一盈拓的企業展區,眾多客商正在圍觀該公司的多款智能裝備:鉆削加工中心、龍門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玻璃加工等數控機床。“目前,平板電腦、穿戴設備等3C產業都用得上我們的機床,市場需求非常大。”臺一盈拓證券事務部副總經理劉丹丹說,“我們企業正搶抓這一產業發展機遇,加快研發相關機床的新技術。”由強大的應用需求引爆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蓬勃發展,正在東莞大地精彩呈現。
機器換人“以一當十”
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手機及筆記本計算機觸摸屏蓋板玻璃研發與生產的專業企業,總經理曾建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2011年公司成立時只有兩三百名員工,每月生產量大概在10多萬片,效率太低,毫無競爭力。”因此,急需引進一批高效的工業機器人。2012年,經過相關研發和調試,東莞首個“無人工廠”終于落地瑞必達。
“過去1名熟練工人最多看2臺機器,現在實現了1人看18臺機器,甚至根據需要可以更多。”曾建軍告訴記者,目前瑞必達通過使用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產能從最初每月10多萬片變成800萬至1000萬片,相當于最高增效100倍。“機器換人”后,業績每年增長80%以上,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可達5億元。而瑞必達的“機器換人”項目將作為示范工廠向東莞及珠三角高科技企業推廣。
事實上,近年來,像瑞必達這樣的企業在東莞越來越多。例如東莞勁勝精密組建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機器換人”成效顯著,未來該公司將相繼投入超過5億元打造智能工廠。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東莞工業技改完成投資額169.8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一,拉動工業投資增長37.8個百分點。
據東莞市市長袁寶成介紹,隨著電子信息、電氣機械、食品、包裝等行業應用需求不斷擴大,以及東莞“機器換人”相關政策大力推動,預計未來一兩年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應用將增加至3000至4000臺,而目前東莞全市集聚相關工業機器人領域企業近200家,已逐步形成規模和影響力并躋身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最具潛力的城市之一。
智造集群化發展
“機器換人”,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是轉型升級在企業微觀層面的反映。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表示,東莞的目光應該更長遠些,從“用機器人”到“造機器人”,從“東莞制造”走向“東莞智造”,才是東莞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標志。
在智博會現場,拓斯達企業展區開闊且熱鬧。一臺大型機械手將剛剛注塑出來的轎車保險杠升到小機器人前面,小機器人立刻剪掉保險杠邊上的“毛刺”。“我們企業生產的機械手主要用于注塑行業,過去注塑機生產出來的保險杠要通過工人搬運和后期處理,現在有了我們的產品,可以減少人工搬運的環節,達到減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拓斯達營銷總監唐波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機器換人’由于投入大,或者產業的特殊性,要求有切實的解決方案。拓斯達看中的正是這塊市場。”唐波說,拓斯達把本體制造、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融為一體,打造工業機器人生態系統和自動化解決方案,滿足不同企業的實際需求,做到中小企業換得起、用得起。據悉,拓斯達提供的普通設備投資在20萬元以內,由于工業機器人節省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可實現“一年回本”。他們的產品可廣泛應用于3C產品、新能源、醫療器械等眾多領域。而拓斯達也因此被工信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評為“中國工業自動化領軍企業”。
近年來,依托龐大的機器換人產業需求,東莞大力實施以需引供戰略,出臺了一列招商引資、產業培育、平臺服務等扶持政策,推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業集聚發展,現已培育智能裝備制造企業40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約200億元,并引進了一批具有核心關鍵零部件研發能力的企業項目,構建了廣東省智能機器人協調創新研究院、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產學研平臺載體,全方位推動智能裝備產業集聚發展。
產融合作消痛點
“機器換人”這個看起來很美的設想在現實操作中遇到不可回避的“痛點”。對于東莞廣大的中小企業而言,由于資信和資產結構等問題,往往很難從銀行直接獲得貸款融資來升級設備。如何讓更多有需要的企業用得起機器人?東莞聯手多方,以融資租賃方式破解這一難題。
智博會期間,將舉行“東莞市設備融資租賃暨先進裝備制造政策宣講及對接會”,一個多方合作局面正在形成:國開行廣東省分行將與東莞市政府就以融資租賃推進“機器換人”的產融合作簽訂合作協議;國開行廣東省分行與廣東融通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就共同推進融資租賃業務簽訂合作框架協議;融資租賃公司與客戶代表簽訂融資租賃業務合同;睿德信投資集團與投資項目簽訂協議。此外,現場還將講解東莞市融資租賃方面及裝備制造方面的最新扶持政策;融資租賃機構和協會將推廣相關的融資租賃業務;融資租賃公司將接受與會企業的相關咨詢。
據東莞市經信局局長葉葆華介紹,東莞將通過融資租賃補貼、融資租賃風險補償和融資租賃業務獎勵等多項措施,推動融資租賃業務的發展以及中小企業設備更新升級替換,從而達到政府、企業、融資公司和擔保公司的多方共贏,解決中小企業“機器換人”的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經濟日報記者 龐彩霞)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