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協常委在政協常委會小組討論中發言。
為啃下北京發展“硬骨頭”獻策
“未來五年,北京要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在疏解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治理大城市病,實現城市和諧宜居。今年北京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可能是最費心力的一次。”市政協教文衛體委主任王守法感慨地說。
面對復雜的發展形勢,為編制好“十三五”規劃,市政協調動“最強力量”出謀劃策。4月以來,確立9個專項課題,成立專家組,探索網絡議政新形式,開展“我為北京‘十三五’規劃編制獻一策”活動。2100多人次的政協委員、黨派團體成員、專家學者聚焦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調控、大氣治理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難題,為啃掉這些發展“硬骨頭”出謀劃策。
剝離非首都功能是疏解人口的關鍵
“囿于當時發展理念,北京人口規模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關口。”市政協教文衛體委主任王守法委員快人快語。
“‘十三五’期間,北京將面臨嚴峻的人口調控任務。”王守法說,《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標明了人口規模“死線”,到202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要力爭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其中城六區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礎上每年降低2至3個百分點,爭取到2020年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
他說,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多管齊下,轉變人口調控思路,從原來依靠戶籍調控,向依靠產業調控轉變,在剝離非首都功能中完成既定任務目標。
劉桓委員也認為,“堅持市場導向,一方面用經濟手段調控北京各項產業,對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提高其在京生存成本;另一方面適度提升北京法律、教育、城管等生活成本,用經濟手段調控外來人口。”
產業遷出之后,人口會隨之遷出嗎?會不會出現產業轉走但人留下來了的尷尬局面?市委原副秘書長王翔委員建議,盡快修訂完善相關法規,制定具體措施,深入研究人往哪里走、怎么走等現實問題,并做到全市一盤棋,防止被疏解人群在北京范圍內轉圈。
“一方面控制人口規模,一方面還應該實現人口的區域合理分布。”王翔認為北京還存在著首都中心城區無序擴張、衛星城“有城無業”的尷尬現狀。他建議,逐步完善與各區縣功能相適應的市政基礎設施,爭取實現每個郊區縣都有一定數量的優質中學、高等院校和三甲醫院,吸引中心城區人口到郊區發展和居住。同時,按照“職住合一”思路,在疏解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同時,研究和推動有關人員生活居住地的轉移。
市政協副主席馬大龍提出,人口調控要綜合考慮到人口政策對北京的沖擊。有數據預測,全面放開二孩后 ,北京每年增加約10萬戶籍人口。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要對這種人口的剛性增長做好對策研究。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