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重霧霾,限產停產成為各地通常采取的被動措施;然而在日常的主動治霾中,噴霧灑水也成了部分地區的“標配”,甚至雨天也不停息,引發廣泛爭議。這是否“病急亂投醫”?此舉真能保衛藍天嗎?
積極治霾,本是政府應盡之責,但專家指出,一些做法無異于病急亂投醫,應對癥下藥,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灑水除塵,一天光水費花4萬多元
撫順對30家污染企業實行限產,本溪對17家重污染企業限產停產,營口對33家企業限產,阜新組成6支抗霾督查組,沈陽環境監察員上崗不間斷監察,大連發動市民舉報違法排放……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卻采用噴霧、灑水,治理霧霾使出渾身解數。
早上8點半,鄭州市金水區緯二路上的灑水車已經開始作業,正是交通早高峰,車輛、行人匆匆前行,還有些行人躲避不及,弄濕了鞋子和褲腿——這是鄭州市大力治霾之后的常態。
今年上半年,鄭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僅有39天,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位列倒數第三。因此,鄭州市長曾被環保部約談。此后,鄭州加大治霾力度,灑水車的使用頻次大幅增加。據鄭州市城管局介紹,他們要求快車道、主干道每天沖洗一次,吸塵作業2次,機掃作業2次。而無論主干道、次干道還是支路,灑水降塵均要求每兩個小時一次。
一位灑水師傅說,他的車如今每天要灑掉60噸水,而水“都是消防栓里的自來水”。鄭州市城管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全市每天的實際用量大約1.5萬噸,按每噸3.05元計算,成本4萬多元。
灑水治霾不是鄭州的首創。今年初,蘭州就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灑水降塵保衛藍天運動,政府投入人力物力24小時不間斷灑水;太原市的100多輛灑水車,夏末工作量一度增加了40%以上,每天灑水車出動436趟次,一天大約耗水五六千噸左右。
太原市環衛局一位干部對記者說,按水價3元計算,每天灑水成本至少1.5萬元。“更貴的是油錢,有時一個月一個區的油錢就得50多萬元。”
鄭州一家生產灑水機械設備(霧炮車)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產品遠銷河南、山西、內蒙古、甘肅、河北多地,訂單早已供不應求,銷售人員已從外出“跑單”變為坐等待客戶上門。
灑水效果有限,卻是看得見的面子工程
作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均值1/10的缺水之城,鄭州巨量耗費水引發了關注。
“用水量這么大,是不是太浪費了?”對此,鄭州市環保局相關部門人士表示很委屈:“市區現在有2000多個建筑工地,揚塵的確是影響城市環境、造成霧霾的重要因素,我們也不想灑水,但不灑水還有什么好辦法?”
這樣的情形在城市中并非個例。太原市環衛局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反映,“灑水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吧,能降低地面塵土、增加空氣濕度,起個安慰作用吧。”
某市領導說,“這樣的空氣質量,讓人出去招商,臉上都掛不住。城市大氣治理已經沒有后退余地,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但專家指出,灑水車主要是向城市道路灑水,灑水高度十分有限,一般的灑水車對5米以上的灰塵就無能為力了;而且道路所覆蓋面積只是城市的一小部分,因此這種小范圍的灑水對降低全市揚塵的作用十分有限;揚塵只占霧霾成因的10%-20%,因此灑水治理霧霾效果可想而知。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敏說,霧霾的主要成分是那些在空氣中可以長時間懸浮而不會較快降落的物質。而揚塵主要貢獻的是粗粒子,只有一小部分是PM2.5,所以,灑水對于消除PM2.5的效果,也值得商榷。
于是,有人質疑灑水治霾是病急亂投醫。專家指出,揚塵雖是霧霾的成因之一,但我國霧霾的主要成因是煤炭燃燒、機動車尾氣、工業排放,這三部分貢獻了超過3/4的PM2.5。因此從實際治霾效果而言,相較于灑水降塵來治理霧霾,加大燃煤、機動車、工業排放治理才應該是重頭戲。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相關專家指出,大氣治理是系統工程,燃煤、機動車、工業排放的治理忙在幕后,工作量大、見效慢,而灑水則就在百姓身邊。但治理霧霾,不是走過場,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增強環保意識。
據新華社
大氣氣溶膠 是啥
大氣氣溶膠是指均勻分散于大氣中的固體微粒和液體微粒所構成的穩定混合體系,其中的微粒統稱為氣溶膠粒子。一般在大氣科學研究中,常用氣溶膠代指大氣顆粒物。氣溶膠粒子的空氣動力學直徑多在0.001~100μm之間,非常之輕,足以懸浮于空氣之中,當前主要包括6大類7種氣溶膠粒子,即:沙塵氣溶膠、碳氣溶膠(黑碳和有機碳氣溶膠)、硫酸鹽氣溶膠、硝酸鹽氣溶膠、銨鹽氣溶膠和海鹽氣溶膠。它們能作為水滴和冰晶的凝結核、太陽輻射的吸收體和散射體,并參與各種化學循環,是大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氣環境化學提供了反應床,從而影響大氣的各種化學作用,同時影響人類健康。霧、煙、霾、輕霧(靄)、微塵和煙霧等,都與天然或人為排放的大氣氣溶膠有關。(宗合)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