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會讓一些老人不適應。

帶娃成為一些老人的日常活動之一。
在珠三角,有這么一批老人,他們從各地跟著孩子來到異鄉生活,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朋友圈,甚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口味,讓他們跟這個地方格格不入,但是,兒孫的需要又將他們牢牢拴在這片土地上,回鄉總是遙遙無期。而當他們有空回到老家時,又會發現老家已經物是人非,找不回故鄉的感覺。
在珠三角,這些老人有很多共同的名字:“老漂族”、“候鳥老人”、“失鄉老人”,他們類似的故事,正在這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
親情故事
故事1
回去又來的異鄉老人
去高鐵站的路上,李榮和兒子在車上差點又吵了。“我這邊在懲罰他,你們那邊又做好人,這還怎么教?”開車的兒子,頭也不回。后視鏡里,李榮在悄悄地抹淚。
李榮的孫子今年4歲多,孫子出生前半年,李榮和老伴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家,來到東莞,住進了兒子的小區。他經常睡不著,吃不慣,想回老家。老伴和兒子“罵”過他好幾回。10月20日,兒子終于答應“放”他回家,不知道這次回家,李榮一個人能住多久。李榮天沒亮就起來收拾好了。出門的時候,孫子還調皮地招手,他不知道爺爺要回老家了。
在東莞,李榮這樣的“老漂族”數以萬計,離開熟悉的土地和社會關系,他們在陌生的小區永遠是異鄉人。而故鄉也正離他們越來越遠。
離鄉1800公里的團聚
李榮的老家在江蘇海邊一個縣級市,李榮和老伴王金花做了一輩子農民。
李榮有一雙兒女,兒子叫李平,大學畢業后就在深圳工作,5年前跳槽到東莞。兒子是李榮的驕傲。李平到東莞后,買房、買車、結婚。那時,他隔三差五地就給父母打電話,讓他們過來住,李榮和老伴沒答應。
2010年底,李平的妻子懷孕,孫子出生前半年,王金花來莞照料,孫子出生后,李榮也來了。一家人在離家1800公里的東莞團聚了。那一年他59歲。
心里總是像貓在抓
剛到陌生地方的興奮,在幾個月后剩下的就是無聊。李榮想起在老家時,打點散工,幾個工友一起干活、吹吹牛皮;中午、晚上回到家,海邊的小海鮮味道真不錯。
李榮不怎么會講普通話,鄉音很重。推著孫子在小區散步,別人問他,他能聽懂,但別人常常不知道他在說什么。這讓李榮很沮喪。他不敢在家里抽煙。兒子不抽煙,煙味都不喜歡聞;他也怕熏到孫子,抽煙時就下樓。
東莞沒有他喜歡吃的“小海鮮”。吃飯時,他常常是魚也不吃,蝦也不吃,肉也不吃,青菜也不吃。兒子很快吃完飯離桌,他去冰箱拿出腐乳,用筷子夾出幾塊下飯。
李榮待不住了,心里像是貓在抓一樣,他想回老家。
“還是到這邊來吧,行嗎”
李平和姐姐商量了幾回,答應讓父親回去了。李榮連夜收拾了衣服,興奮得像是第二天要去春游的孩子。飛機兩個小時就把李榮送回了老家,姐姐等在機場了。
電話里,李榮的心情明顯好了。女兒常常買菜來,抽煙沒人管了,關鍵是回到熟悉的家,李榮很開心。一個月后,李平打來電話:“我給你買機票,還是到這邊來吧,行嗎?”李平說,“父親一個人在家里,沒人給他做飯;年紀大了,地不種了,找人聊天,人家都忙著干活。時間長了,他在老家也沒意思。”
李榮又回東莞了,推著孫子出去,小區的老人熱情地打招呼,“回了趟老家,又來了?”小區里很多老人也是回了老家又來。
李平給父親訂了份報紙,又買了些書,“你要有點事情做,讀讀報、看看書,否則肯定無聊。”他跟父親說。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