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中新網記者在甘肅平涼頡嶺村的集中安置新址看到,一幢幢紅頂白墻體的磚瓦新房整齊排列在路邊,藍頂灰墻體的標準化牛棚也完成建設,通村道路正加緊硬化,太陽能路燈、千伏安變壓器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幾戶農民正使用農機粉碎、儲存秸稈,為隨后集中規模化養牛做好?

圖為甘肅平涼市崆峒區頡嶺村農戶實現集中、現代化養牛。 崔琳 攝
中新網蘭州10月12日電(崔琳)“早前,我們頡嶺村的老百姓分散居住在山溝里,用水基本靠驢馱,每挑一次水,人和牲口都得走上個把小時;農電線路帶不動電視機,更別說搞現代化養殖了,一年到頭也沒什么收入……”談起曾經的“窮日子”,甘肅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頡嶺村的村主任,馬文成不禁皺起眉頭。
中新網記者近日在頡嶺村的集中安置新址看到,一幢幢紅頂白墻體的磚瓦新房整齊排列在路邊,藍頂灰墻體的標準化牛棚也完成建設,通村道路正加緊硬化,太陽能路燈、千伏安變壓器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幾戶農民正使用農機粉碎、儲存秸稈,為隨后集中規模化養牛做好準備。
馬文成解釋,原先我們養牛就是為了耕地,大多農戶僅有3至5頭牛,還采取人工放牧形式,費時費力還沒辦法擴大規模,2014年我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3660元。
“苦日子總算是熬到頭了,村上終于能夠實現現代化養牛了。”馬文成指著自己新蓋起來的兩座牛棚告訴記者,他今年打算貸款養殖50頭牛,按照每個牛犢可以賣一萬元、兩萬元的市場行情,不久后他就能還清貸款并且致富了。
連日來,記者走訪平涼崆峒區、靜寧縣、涇川縣多地了解到,“平涼金果”正值采摘時期,使得部分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以靜寧縣為例,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當地農民人均果品收益4560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
對此,平涼市委副書記王奮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平涼已走出一條依靠產業扶貧的路子,果品、核桃、藥材、設施蔬菜、養殖業等逐步取代小麥、玉米、洋芋成為“支柱”,呈現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的特點。
王奮彥介紹,由于歷史、自然和社會等因素影響,目前平涼市貧困面仍高達20.87%,剩下的594個貧困村、40.6萬貧困人口是最難實現脫貧者,加之這里農業、農村、農民基礎薄弱,已脫貧的人口大多數徘徊在貧困線邊緣,因災、因病、因學、因婚等返貧現象較為普遍。據調查,全市常年返貧率在5-10%,災年更高。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平涼市多年來堅持把扶貧工作“精準到戶”,派駐干部挨家挨戶分析“窮因”并制定出解決方案。“只有把自己當成百姓的親戚,了解他們的需要,用真情感動他們,才能真正調動起困難戶的致富積極性及信心。”王奮彥時常給駐村干部支招,并針對具體情況舉實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扶貧對象識別上,平涼采取“農戶報、社內評,村民議、入戶查,村級定、鄉審核,兩公示、一公告,實名管、動態調”的“五步”識別法,進一步摸清了全市40.6萬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并實行實名制管理,以此確保精準識別、數據準確、經得起檢驗。
王奮彥介紹,為確保“精準扶貧”各項措施任務落到處,平涼共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31億元,落實財政專項資金2.52億元,雙聯單位籌集幫扶資金6568萬元,發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95億元、雙聯惠農貸款5.55億元、婦女小額貸款5200萬元,集中用于扶貧開發。
同時,平涼市政府還制定了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力量整合和加強管理《實施辦法》等,建立了月跟進督查、季度匯總上報、半年通報、年終總結的督查考核工作機制。
此外,平涼還健全了市有領導小組、縣有指揮部、鄉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四級精準扶貧工作體系,推行減貧摘帽、正向激勵、懲戒約束、逢提必下等制度。
談及脫貧大戰的規劃,王奮彥表示,平涼已結合市情實際制定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兩個實施意見和精準扶貧飲水安全、動力電、交通道路、危房改造等19個專項實施方案,明確了任務書、作戰圖和時間表,表明了補齊短板,強化弱項的態度。
“按照計劃,我們相信,2018年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14元、2019年達到9118元、2020年達到10000元以上,與甘肅、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王奮彥如是說。(完)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