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節,犬、貓等動物進入發情期、換毛期,容易情緒焦躁、動物傷人事件進入高發期,狂犬病毒感染風險增加。如何與“毛孩子”快樂相處,保障好自身和家人的安全?4月26日,記者聯系采訪了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寧少奇,梳理了一份預防狂犬病實用指南。
狂犬病病毒兇猛 傳播途徑需警惕
狂犬病俗稱“瘋狗病”“恐水癥”,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一種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為主的急性人獸共患傳染病,該病毒主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腦炎和死亡。發病后會出現恐水、畏光、怕風等癥狀,致死率幾乎為100%。
走在街頭遇到流浪貓狗,很多人總想逗一逗,醫生提醒“盡量別接觸”。據悉,我國狂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感染病毒的犬類,貓緊隨其后,狼、狐貍等野生動物同樣是“危險分子”。
狂犬病的傳播途徑也十分直接。凡是被攜帶病毒的動物咬傷、抓傷,或是破損皮膚、黏膜沾上帶毒唾液都可能中招;少數人可在宰殺病犬、剝皮、切割等過程中被感染。人被感染后潛伏期通常為1-3個月,極少超過1年。
狂犬病無特效治療 專家教你做好防護
目前狂犬病沒有特效的治療措施,正確預防是其關鍵所在,寧少奇醫生教你三招做好防護:
第一招:為寵物撐起“免疫傘”。每年定期為“毛孩子”接種狂犬病疫苗,幼崽滿3月齡即可接種。注意遛狗牽繩、避免寵物與流浪動物接觸、領養流浪動物先隔離觀察 10天并及時接種疫苗……這些看似麻煩的操作,其實是守護寵物和家人健康。
第二招:遠離危險行為。別在貓狗進食、睡覺時打擾它們,更別隨意逗弄流浪動物。家長要教育孩童,不觸碰野生動物的尸體,被動物追趕時保持靜止,避免尖叫奔跑。如果貓狗開始攻擊,盡量用衣物、胳膊護住手、頭面部。
第三招:受傷后立即“搶時間”。被高風險動物抓傷、咬傷后,規范進行暴露后預防處置就是在“與死神搶時間”。因為每個人發病前,潛伏期長短并不確定,因此暴露后處置時間應越早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家養的貓、狗咬傷或抓傷后也需要進行規范化處置。
陜西犬傷門診超160家 可線上查詢
記者獲悉,目前陜西省犬傷門診有160余家,門診的名單、地址和電話可以通過登錄“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網站或微信公眾號查詢。在被狗、貓等動物咬傷或抓傷后,應第一時間前往犬傷門診進行規范化處置。
目前,狂犬病疫苗有兩種免疫程序:第一種簡稱“5針法”程序,即在第0天(第1劑接種當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各接種1劑狂犬病疫苗;第二種簡稱“2-1-1”程序,即在第0天接種2劑狂犬病疫苗,在第7天、第21天各接種1劑。其中,“2-1-1”程序只適用于我國已批準可以使用“2-1-1”程序的狂犬病疫苗產品。
專家表示,孕婦接種狂犬病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不影響胎兒。哺乳期婦女接種狂犬病疫苗后可以繼續哺乳,不影響嬰兒的正常發育。(王江黎)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