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訊(記者 薛海燕)近年來,江蘇南京加快推進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的“兩落地一融合”工程,運用市場化手段,實行人才、學科、產業聯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團隊組建新型研發機構。一批高校院所、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新型研發機構茁壯成長。
新型研發機構鼓勵科技人員持大股、實行市場化運作和職業經理人管理,以股權激勵為突破口,理順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享比例。在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中,新型研發機構不僅是產學研的橋梁紐帶,更是孵化創新型企業的“老母雞”。孵化出的企業依托高端平臺、聚焦前沿領域、面向市場需求,為南京增添了發展新動能。
2017年末,南京大學南京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高翔決定跳出事業單位體制,與團隊在江北新區建立新型研發機構——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注冊資本1000萬元。800萬元現金占股八成,另外20%的股份,江北新區管委會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各占一半,研究院同步成立了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今年8月份,江北新型研發機構“雙聘制”試點基地揭牌儀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辦。這是南京江北新區為加快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一項有益探索,其核心是鼓勵和允許優秀科技型企業家與高校院所和新型研發企業同時簽訂聘用協議,并以兩個不同身份同時分別在企業和高校院所從事科技創新實踐和科研教學。
在江北新區研創園,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通過“智能制造+”的模式賦能產業,孵化33家智能制造企業。目前,該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自身和多家孵化企業年產值均超億元。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410家,累計孵化和引進企業7248家,申請專利近7900件,引進社會資本超20億元,搭建各類公共平臺近3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