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武漢如何主動作為,彰顯濱江特色,尋求長江大保護的“武漢模式”?日前,來自上海、廣州、南京等地的專家從長江武漢段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岸線治理、景觀風貌特色彰顯等多角度為武漢市出謀劃策。專家們認為長江沿線要以減量開發為主題,創意性地提出武漢可規劃建設長江綠道、長江畫廊,使其成為又一張享譽國際的城市名片。
武漢長江大保護濱江帶規劃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初步編制完成。規劃涉及長江左右岸各約100公里的岸線,兩側各2-3公里的腹地,規劃緊緊圍繞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突出了建設“減量化”思路。
在對生態資源評估的基礎上,合理提出沿江作為城鎮建設區域的面積比例,以及預留的生態、農業等非建設空間;分類分段制定沿江岸線保護和利用要求,對不符合規劃的碼頭、化工企業、污染企業等予以整改調整,實現減量開發。這一思路也得到了與會專家認可,南京大學教授張京祥建議,可以從現狀和規劃兩個方面做“減法”,既要對現狀低檔次產業用地做減量,也要對長江大保護提出之前的規劃用地布局做減量,同時要加強“減量化”發展的土地、財政配套政策研究。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打造濱江特色景觀是規劃的一大亮點。“未來長江左岸、右岸將不會形成連綿都市,而是現代都市與郊野自然分明,人工建筑與自然美景并存”,負責該規劃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亞平介紹。規劃提出“百里藍綠荊楚畫廊,長江生態修復楷模”的目標,制定了濱江帶山、水、林、田、湖、草等保護和修復思路,提出在主城區已形成的江灘公園基礎上,長江左右岸各規劃建設一條近100公里的濱江綠道,打造全球獨一無二的“雙百里”江灘綠道,其中,主城區段打造為文化娛樂道,新城區段打造為休閑林蔭道,郊野區段打造為生態體驗道,并以百里江灘綠道為紐帶,結合生態建設,營造百里江灘公園,將長江濱江帶做成國際知名的生態保護軸、公共活動軸和特色景觀軸。
與會專家對武漢長江沿線濱江帶規劃建設獻策。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姚崇懷建議,武漢可考慮建設升級版江灘,可以結合農業觀光、賞花休閑開發農業公園,還可以利用武漢“橋梁之城”的特色,打造橋頭公園,營造森林、綠地、濕地等多種景觀類型。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黃建中提議,武漢東湖綠道已享譽世界,規模更大、景觀更鮮明的長江綠道可作為武漢又一張國際名片。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