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里”一角。 沈則瑾攝
城市建筑的新建和重建,在讓城市日新月異的同時,也會給周邊居民帶來噪音、交通等很多方面的困擾。如今,上海摒棄曾經大拆大建的做法,希望通過改建和更新,讓更多老建筑重煥生機,讓更多城市記憶得以保存。
今年5月底,長寧區延安西路的上生·新所對外開放,這里原來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門面并不張揚,往里走上一小段路,可以看到一片園區分布著一些老建筑,帶著時光沉淀下來的沉靜氣質。
3處歷史建筑、11棟工業改造建筑和3棟當代建筑組成的上生·新所有一種讓人想坐一會發發呆的氛圍。在一幢有著落地彩色玻璃窗的老建筑前,一群大媽在興高采烈地拍照。另一幢樓前的一個平臺上除了桌椅還有臥榻,結伴而來的女孩們舒服地靠在一角聊天。稻城書店門口的樹蔭下,很多人手邊放著一杯咖啡,讀書或用電腦工作著。
距上生·新所不遠,長寧區番禺路上也有一個類似的園區,因為毗鄰幸福路,就叫“幸福里”。這里原來是上海橡膠研究所,負責改造的上海集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計劃把原來封閉的圍墻打開,重塑一個敞開的街區。
類似的園區在上海很多,主要由以前的老廠房、老洋房或老倉庫改造而成。這些園區引入街區的概念,注重營造人與人交往的氛圍。因此,有人把它叫作“城市共享客廳”。
景好店美、細節豐富的街區很快成為街坊每天都要來轉轉、很多人慕名找來的新地標,更重要的是高品質產業正在這里加快聚合,形成集創意辦公、文化藝術產品展示及商業休閑等于一體的綜合園區,不僅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休閑空間,也成為企業進行國際時尚發布,新產品展示與定制,創意家居用品、藝術陳列品、獨特品味餐飲集聚的“精品文藝街區”。
拂去塵埃的老建筑變身為充滿活力的新街區,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驚喜,還有可以與之相伴相守不斷成長的力量。
上生·新所項目建設方萬科集團的上海區域本部首席執行官張海表示,“經過若干年的改造,上生·新所將成為有生活、有記憶、有文化、有活力、有溫度、有尊嚴的社區”。
梧桐樹下咖啡飄香、弄堂深處老洋房佇立。這里是上海長寧區的愚園路。早在五六年前,這片歷史風貌保護區就開始了城市更新,一家家門店調整,一個個細節提升,百年老街慢慢融入藝術、設計、人文、娛樂氛圍,成為跨界生活美學街區。
路邊一家叫“良設”的生活方式概念店由老房子改建而成,集家居、禮品、定制家具、活動聚會及咖啡紅酒于一店,推門而入,給人驚艷之感。
這樣的店一家挨著一家,有故事有情懷還有時尚。歷史街區煥發了新的生機,人們樂意在這里邊漫步邊觀景。但愚園路城市更新項目牽頭單位長寧區虹橋辦并不想就此打住,他們希望圍繞城市更新戰略和美麗街區建設,攜手國際先進組織讓愚園路呈現出“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更有溫度”的新風貌。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百年建筑學院環球工作站的十多位師生來了,他們在市民中心了解居民的生活起居、改建需求和未來規劃等。建筑學院院長馬丁-布雷薩尼(Martin Bressani)說,希望通過半個月的考察核實,做出符合愚園路規劃和發展的設計,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
老建筑帶來的不僅是歷史沉淀,還有居住者的生活痕跡,連接著城市的過去與未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委員會委員鄭祖安說,上海面臨著“城市更新”加速推進和歷史建筑的“年齡”與日俱增的雙重壓力,城市風貌保護工作的責任與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和艱巨。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都市產業(創意與設計產業)處處長劉波英表示,對老建筑的保護不能過于偏執,為保護而保護。上海是中國現代工業發源地,工業遺產保護任務很重,可將老廠房和老倉庫用于發展環境可控的文創、“雙創”和科創企業,還可以將這些建筑用作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文化中心等。
劉波英提出,相關部門要抓緊摸清上海工業遺存的家底。對那些體量不大的老建筑,可以發展深度體驗經濟,從而帶動工業旅游、博物館和附加值高的手工業、應用藝術類產業的發展。上海要在為老建筑注入新業態、加大原有形態保護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把老建筑改建成為產城深度融合的新園區。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