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改造后的仰忠社區內外兼修,品質提升。 本報記者 龐彩霞攝
廣州市在老城區改造中將以前大拆大建的做法,改為循序漸進地修復、活化、培育,通過挖掘老建筑、老街區在當代的實用性,讓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同時,廣州將微改造作為長期的社區治理,探索形成社區共建共享共治模式
被譽為千年商都的廣州市,正迎來新一波城市更新熱潮。日前,《廣州市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計劃(第一批)》出爐,微改造項目仍然是重頭戲,在223個項目中達174個。
微改造,主要是相對于拆除重建的“全面改造”而言。2016年,廣州印發實施《廣州市城市更新辦法》,創造性地提出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明確不再對老城區大拆大建,改為循序漸進地修復、活化、培育,使其保留生機,讓老城老而不衰,魅力常在。同時,廣州在全國率先成立城市更新局,牽頭推進微改造工作。兩年來,廣州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107個,惠及群眾80萬人?!拔覀円獙?年的微改造實踐總結形成可在全省、全國推廣復制的示范化、標準化經驗?!睆V州市城市更新局副局長鄧堪強說。
記者近日走進廣州各區的舊街、舊村,一探微改造成效。
修復:
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對基礎設施、市政設施、街道外立面及公共環境實行改造,讓小區大變樣
越秀區珠光街道仰忠社區有著數百年歷史。春日的上午,仰忠廣場洋溢著樂融融的氣息:老者們在悠閑地漫步或閑聊,孩子們在嬉戲玩?!把鲋覐V場在2016年改造前是一片雜亂無章的工地,現在特別受居民喜愛?!毖鲋疑鐓^微改造辦公室工作人員藍賢奕告訴記者。
走進內街,第一印象是花草多、開得旺。道路兩旁的每一根燈柱上都懸掛著兩個吊籃,吊籃中五顏六色的牽?;ㄩ_得正盛,幾乎每個樓棟門前都掛著當季的海棠花,許多樓房的外圍欄“長”著大片生機盎然的“花草墻”。家住廠后街58號的陳阿姨在仰忠社區生活了幾十年,“僅僅一年多,微改造就讓小區大變樣,讓居民的生活品質大幅提高”。
記者了解到,改造前,社區內電話線、供電線、寬帶線凌亂橫穿,多數裸露在外;排污系統殘舊,常出現排污堵塞、漏水、化糞池滿溢等問題;道路坑坑洼洼,雨天水浸街。
2016年廣州市政府開始實施老舊小區微改造行動,仰忠社區成為首批試點。一年多來,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近3000萬元,改造基礎設施、市政設施、街道外立面及公共環境。“現在街區的環境從外到內都好起來了,在園林公司的指導下,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陽臺上種了花草,大家的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标惏⒁陶f。
在廣州,像仰忠社區一樣建于2000年前、功能配套不全、建設標準不高、基礎設施老化的老舊社區有779個,涉及260萬名居民。記者了解到,廣州市首先改造的是198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及位于廣州“一江兩岸三帶”核心段建設范圍內的229個老舊小區。
“舊小區微改造事關廣州市如何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讓老百姓在城市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我們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和居民一起謀劃、決策,讓老百姓真正滿意?!编嚳皬娬f。為此,城市更新部門建立了項目評估機制,征詢居民改造意愿,“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都由居民決定,按評估分值高低安排納入改造計劃。
事實上,老舊小區的微改造不是暫時行動,也不僅僅是人居環境的改造,而是長期的社區治理理念。當前,廣州正以微改造為抓手,促進社區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模式。“我們正在探索將改造后的相關設施設備交由居民管理維護,比如小區中的綠植,將逐步由居民自行養護?!彼{賢奕說。
活化:
挖掘老街區現代實用性
將歷史街區活化,讓老建筑、老街區真正有生命力
廣州有著2200多年歷史,很多老舊小區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產物,承載著老廣州人的“鄉愁”。為了作好“鄉愁”文章,廣州用心頗多。
2014年12月份,醞釀了10多年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正式生效,將26個歷史文化街區劃入保護范圍,分別制定保護規劃。2016年11月份,《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面世,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名錄寫入《條例》。
為協調好改造和保護的關系,廣州明確提出微改造要做好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對涉及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的老舊小區,要嚴格做好改造范圍內歷史建筑和文脈肌理保護。
荔灣區共有40個社區納入舊小區微改造計劃,其中十三行一帶以前是中外交融的繁華商圈,分布著多座代表廣州西關文化的老建筑。該區有關部門表示,微改造地塊中所有文保單位、歷史建筑、騎樓都不會作任何改動。同時,為了和整體環境保持一致,附近的相關建筑都要在保證西關特色的前提下,改造成歐陸風格。
荔灣區恩寧路是廣州的銅器一條街,也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作為恩寧路上的一條內街,永慶坊成為一期改造試點。荔灣區采取原地升級的做法,將包括李小龍祖居在內的舊建筑按原樣修繕。改造后的永慶坊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開園,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紛至沓來。
位于海珠區龍鳳街的仁和社區保留著大量清末民初老建筑,還有鄧世昌紀念館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筑資源。海珠區城市更新局負責人表示,仁和社區作為該區重點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在改造中要切中鄧世昌主題,突出文化亮點,建設鄧世昌綠化廣場,保留原有的文化底蘊。
廣州市設計院副總建筑師張南寧認為,微改造將歷史街區活化,實現其在當代的實用性,讓老建筑、老街區真正具有生命力,對廣州這座歷史名城意義重大。
培育:
為舊廠老村植入新功能
將舊廠房和舊村落有效利用起來,發展多元服務業
廣州的微改造不僅改善了人居生活環境,還力爭將舊廠房和舊村落有效利用起來?!稄V州市城市更新辦法》指出,城市更新應當有利于產業集聚,引導產業向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發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在天河區沙東街陶莊路5號,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創新創業空間,使陶莊路實現了向互聯網生態家園的華麗轉身。
2016年,總投資超過3000萬元的沙東街綜合整治工程——“陶莊互聯網生態家園”建設項目動工,由廣東五號空間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承擔起主要改造任務。公司負責人許偉彬說,這里原是沙東村集體物業輕工業大廈,以前分別出租給不同的企業作辦公室、廠房或倉庫等,經常出現物業空置現象。經歷了半年多的裝修改造,舊廠房變成了集眾創空間、孵化器、企業加速器和青年創業公寓等于一體的“雙創空間”。
類似的改變也發生在老舊村居?!稄V州市城市更新辦法》要求,大力推進舊村改造,全面推進城鎮化發展,提升城市面貌品質。
2016年,花都區花山小鎮(洛場村)作為特色小鎮微更新類項目正式啟動?;ㄉ叫℃倓撌既俗T廣諾介紹,花山小鎮微改造項目提出將洛場村改造成連接華僑歷史文化、嶺南碉樓、鄉土旅游的創意產業園區,通過將碉樓、青磚房改造為創意產業工作室,在引進設計、攝影、創意花飾等各類型創意產業的同時,保留碉樓與青磚房的建筑形態和歷史痕跡,并衍生出更有朝氣更有生命力的產業經濟。
如今,徜徉在花山小鎮,舊村落的文化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在具有花山華僑特色的商業片區,歷史建筑不僅得到了活化更新,還植入了新功能,發展多元服務業,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