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民在黃浦江岸邊步道上展示各類社區健身項目。 李治國攝
剛剛邁入2018年,上海市民就迎來一件開心事: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的公共空間全部貫通。
這45公里岸線上,曾經有工廠、垃圾處理廠、倉庫,還有不少工業遺存,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況,上海是如何“還江于民”的?這背后隱藏著數不清的“繡花式”管理功夫。
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朱劍豪比喻道,沒有讓步和協調,濱江沿岸工程就會像五顏六色的跑道,上面的人各行其道。只有兩岸各界舍棄各自利益齊心協力,才有如今45公里的“一覽無余”。
黃浦海事局就充當了各方力量的“黏合劑”。黃浦海事局負責人坦言,最難協調的莫過于水上工程和通航之間的矛盾。隨著兩岸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轄區內的“黃金水道”涌入了大量工程和運輸船舶,2017年最后3個月,過境船舶超過6300多艘次。同時一些工程需要封航實施,對水上交通造成極大壓力。
針對黃浦江東側川楊河口園橋吊裝的封航需求,上海黃浦海事局、浦東新區航務管理所楊思站等部門用兩個多月時間,拿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方案:在川楊河口附近的岸邊打下臨時樁,辟為臨時“停船帶”,供70艘左右的船舶暫時靠泊,等待水上工程的間歇再恢復通航。
上海地產集團作為黃浦江碼頭岸線的資源代表,全力配合浦東、黃浦、楊浦等區段建設要求,主動停止、拆除相關陸域、水域的經營性業務,把碼頭岸線清理后騰空。同時,他們還從規劃、建設、管理開始,負責實施了總長約7.3公里的岸線貫通任務。
45公里岸線貫通之后,上海旅游局隨即推出了多條“微旅游”線路,其中,楊浦區的線路以“工業風”為代表。楊浦區沒有將岸線原有的船廠、紗廠、水廠和碼頭等工業遺存一拆了之,而是完美地整合到濱江改造中,讓市民游客在游覽黃浦江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上海近代工業文明。比如,曾輸送水電的管道被設計成路燈,兼具實用和裝飾性。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說,這里整修一新,集休閑與游覽于一體,真正做到還江于民、還岸于民,工業遺產則成為城市的記憶。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