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金山區呂巷鎮村民在巷鄰坊服務點上議事。 (資料圖片)
“巷鄰坊”“心聯鑫”……針對基層群眾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挑戰,上海金山區曾專門出臺“創新方式方法加強群眾工作”33條。如今,兩年多實踐下來,金山區不少基層治理的“微品牌”越來越響亮。
上海金山區呂巷鎮書記沈國忠表示,基層黨組織就要“面向基層接地氣、面向群眾聚人氣、面向社會樹形象、面向區域促發展”,不斷創新基層工作方式方法,將黨建和群眾工作落細落小落微落實,從而激活“神經末梢”,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何組長,百姓舞臺廣場旁的廁所很臟,能不能組織人員打掃一下?”日前,呂巷鎮夾漏村4組村民邵火龍來到“巷鄰坊”服務點反映意見。
何雪軍是呂巷鎮夾漏村4組“巷鄰坊”負責人,現在村民有什么事情,都喜歡找他。能解決的,何雪軍立即解決;不能解決的,他立即向村委會上報。記錄下邵火龍反映的情況后,他立刻拿著清潔工具,把公廁打掃得干干凈凈。
有了村委會,為何還要建立“巷鄰坊”?原來,呂巷鎮黨委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前期征集意見時,住得遠的村民反映來往一趟村委會要十幾公里路程。為方便村民,從2016年3月起,該鎮在12個村居共建立了107個“巷鄰坊”服務點。
這些“巷鄰坊”服務點,主要設在村民小組、黨小組長和婦女信息員或村民中有一定威望的群眾家里。比如夾漏村16組的“巷鄰坊”,就設在黨小組長蔣引芳家中,不但可以組織附近黨員到家里開展各種學習活動,甚至還可以幫助老年人代繳水電費等。鎮里為每個“巷鄰坊”每年提供600元茶水錢,黨員學習環境也更加寬松,出勤率顯著提高。
自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底,呂巷鎮“巷鄰坊”服務點共接待群眾1542人次,登記事件796件,處理事件794件。在群眾身邊的“巷鄰坊”得到了大家的“點贊”,被群眾親切地稱之為“不下班的小村委”。
基層黨組織的創新熱情一旦被激發出來,創新服務舉措就層出不窮,類似“巷鄰坊”的服務組織在上海金山區已遍地開花,金山石化街道的“8+3作息制度”、金山廊下鎮的“宅基文化”……金山各街鎮“孵化”出的一大批基層治理小微品牌,都在當地群眾中贏得較好口碑。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