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的“大數據”只能代表往年的錄取數據,不能保證對當年的志愿填報進行精確的預測。同時,由于數據的來源不一,在統計口徑、質量等方面會存在偏差,從而影響考生和家長的選擇,甚至影響考試的前途。
6月22日,甘肅、四川等率先啟動高考分數查詢,接下來的幾天2017年各地高考成績將陸續放榜。高考成績出來后,填報志愿就成為所有考生和家長最關注的問題。說起來,填報志愿真是“成敗在此一舉”,其難度和重要性不亞于高考的“一考定終身”,要知道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因志愿填報偏高或偏低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
要想進入心儀大學,不僅要考得好,還要志愿報得好。如何才能更好地填報志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理念也被引入到了高考志愿填報中。市面上出現了不少的志愿填報網站、APP或是服務機構,“高考志愿不用愁,高科技軟件來幫你”的宣傳在網上隨處可見,這些“高科技”“大數據”和“專家”真的靠譜嗎?
高科技、大數據 可以幫你獲取哪些信息
在大多數人看來,市場上出現了很多針對高考志愿的網站、APP反映了一部分市場需求,也確實能給提供一些信息。
中大教育升學規劃研究中心專家黃振威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最近幾年急速進行的高考改革對中學系統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學校限于師資、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無法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專業的志愿填報輔導。有些軟件和APP匯集大量高校錄取分數線、最低分、錄取平均分、省線等資料,經過統計學規律得出的算法比較科學,有一定的準確性,可以作為高考填報志愿時的參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在他看來,家長和考生需要從這些所謂的“高科技”和“大數據”中獲取的主要信息有兩方面。首先是詳細的招生政策。近幾年,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高考招生政策出現了重大變化。例如,浙江省今年的高考志愿填報采取的是“專業+學校”的投檔方式。原先考生填報時每個大批次有5個院校志愿,每個院校限選6個專業,并具有專業調劑的選項;而到今年,考生則不按照批次和院校填報志愿,而是一共獲得80個志愿填報專業,取消專業服從志愿的調劑制度,同時投檔比例全部變成1∶1。這些變化意味著考生可以充分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方向,退檔和專業調劑的風險將大大降低。針對這些變化,考生和家長需要深入了解政策信息,從而更加有效地選擇專業及院校。
其次是高校與專業信息。黃振威說,高考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考生與高校的雙向選擇度。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提前明確目標院校和專業的相關信息是成功錄取的重要前提。高校與專業信息應當包括學校性質、學校特色、優勢及專業學科、學校環境、校園文化等多個方面??忌图议L不應該停留在過去的習慣性思維,在高考結束后才倉促選擇學校和專業,而應該未雨綢繆,及早明確自己的報考方向,明確自己的志愿填報是院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以便增加成功率和專業匹配度。
“面對復雜的高考招生制度和龐大的高校、專業信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有助于考生和家長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有用的信息和參考?!秉S振威說。
高科技并非萬能 不要過分依賴它
但他同時強調,高考志愿填報的“大數據”只能代表往年的錄取數據,不能保證對當年的志愿填報進行精確的預測。同時,由于數據的來源不一,在統計口徑、質量等方面會存在偏差,從而影響考生和家長的選擇,甚至影響考試的前途。因此,考生和家長可以將大數據作為一個參考手段,但也要看到高科技并非萬能,別過分迷信和依賴。
一般情況下,每年的高考錄取情況是比較穩定的,所以大多數的考生和家長會根據往年的錄取情況評估自己填報目標高校和專業的成功率。北京市北理工附中的一位考生及家長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他們堅信歷年的高考大數據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高考招生形勢,從中總結出規律,所以愿意花錢購買與大數據相關的科技服務。
對此,黃振威表示,歷年錄取情況確實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這種參考價值并不穩定,會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被打破,例如早些年計算機行業的興起直接激發了考生和家長報考相關專業的意愿,從而提升了那些年相關高校和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另一方面,政策調整同樣會導致高考招生錄取出現較大的變化。例如,2017年浙江省的高考志愿填報采取了“專業+學?!钡哪J?,往年大數據的參考價值會大大降低,因此今年浙江省的高考錄取情況與往年相比將會有非常大的變化。
計算機能解決的是共性平臺的問題,而填報志愿是個體行為,每個考生面臨的情況都不同,這過程中一些個性化的東西大數據和計算機平臺都是難以解決的。各個高校的錄取規則千差萬別,有的重點看分數,有的卻也看重社會經歷,這些細微的差別數據庫里都是沒有的。
黃振威建議,填報志愿時,不妨將專家經驗和新技術平臺結合起來,互補長短。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