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范海濤畢業時與朋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海外留學的大軍中,有這樣的一群“小眾”。他們年齡大多在30歲以上,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是在30歲后又選擇重返象牙塔,到異國求學。他們就是外界所說的“大齡留學生”。那么,他們為什么在30歲后才出國留學?他們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求學故事?
看清自我 實現留學夢
對于許多人來說,范海濤這個名字并不陌生。2009年,身為《北京青年報》財經記者的她與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博士合作撰寫了《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并獲得了藍獅子中國本土最佳商業作者獎,一舉成為國內知名的財經作家。在很多人看來,這正是范海濤事業輝煌之時。
然而兩年后,年過30的她漸漸淡出了公眾視線。范海濤辭去了國內的工作,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口述歷史學專業,最終成為美國第一個獲得口述歷史學碩士學位的中國人。
其實從大學畢業后,范海濤一直就有著出國留學的夢想。但出于各種原因,一直到30歲之后她才將其實現。大學畢業后,范海濤進入《北京青年報》,當一名財經記者。這份工作穩定,發展前景較好,再加上當時母親生病需要照顧,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出國留學一直未能成行。2009年,范海濤與李開復合作撰寫傳記,這對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結識了一群充滿活力、視野開闊的年輕人,這個新的朋友圈子對她的觸動非常大。“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留學美國的經歷,經常聚在一起談論留學期間美好的校園生活。當時我非常羨慕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埋藏在心底的留學夢再一次被喚醒。那個時候,我母親的病情也穩定下來,而且《北京青年報》對我來說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勇敢地做出了出國留學的決定。”
然而赴美留學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艱辛與坎坷。去美國之前,范海濤以為一切都會像美劇《老友記》里的場面一般溫馨。然而等到了紐約,她才發現事實大不相同。“那是我生平住過的最小房子”,已經在北京工作了9年的她面對這一切時,產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在這里,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操持。每天除了繁重的學業,還要料理生活瑣事。又因為已經很久沒有在學校上過課了,在語言上遇到的困難讓我感到非常吃力。而且身處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名校,學習壓力巨大,我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自我充電 突破職業瓶頸
在出國留學前,張京(化名)已在會計行業工作了10年之久。為了度過職業瓶頸期,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他經常有意識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給自己充電。1998年底,剛考完注冊會計師不久,他選擇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去英國利物浦大學讀MBA。
由于離開校園多年,語言基礎薄弱,張京表示,剛到英國讀書時,一堂課中有70%到80%的內容都聽不懂,心情十分焦慮。利物浦大學的期末考試分為兩部分,除了正常的問答題外,每個學生還需要完成相應的論文。張京對當時熬夜寫論文的經歷記憶猶新,他說:“每次要交論文的前夜,我就得通宵準備。這是上班很多年都沒有過的經歷。更有意思的是,每次我在自習室里熬夜寫論文的時候,總能看見一群亞洲面孔。大家自顧自地寫著論文,有時還會相視一笑,想來估計也都是語言水平不好的學生吧。”
“那時候自費留學的學費很高,所以平時除了和同學一起學習外,大家還會去同一個大樓的辦公室里打工,工作任務就是把辦公室打掃干凈。下班后,大家會一起出去吃飯、喝酒、談天說地,感受到了學生時代獨有的幸福。”張京說。獨自在英國,還迫使不會做家務活的他學會做飯。在異國他鄉,他第一次做成了紅燒排骨,還在電話里和兩歲的女兒炫耀。
回國后,憑借著出色的專業技能,張京成功地從原來工作的三線城市跳槽到一家上海企業。國外留學的經歷不僅幫他突破了事業瓶頸期,還為他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因為此,他特別支持女兒長大后出去留學。
留學是選擇 年齡不是障礙
相對于那些在學生階段就前往國外讀書的年輕人而言,這些年齡在30歲以上的留學生往往有著更加清晰的職業規劃和目標。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能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他們對知識的追求更加純粹,也更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
李影現就讀于俄羅斯圣彼得堡赫爾岑國立師范大學。她向筆者介紹,在31周歲時,她才選擇出國學藝術。雖然這個選擇造成了家庭變動,對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她依然無悔當初的選擇。“作為大齡留學生,我確實會有一種人生重新展開一遍的感覺。在校園里,我每天都和年輕人一起畫畫、看展覽,過著‘烏托邦’式的生活。不同的是,我不再把校園當作逃避現實的庇護所。經歷了這么多事情之后,我更能看清現實的模樣。大齡留學所帶給我的是:在困境中依然要保持詩意的理想。”
范海濤就“大齡留學”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是否去留學,應該根據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來具體判斷,需要慎重考慮。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齡留學的。更重要的是,不要為了出國而出國,要想明白自己出國留學是為了什么。留學不是把自己困住,而是試圖在現實中找到一條可以絢麗突圍的道路。”
大齡留學是一種選擇,追求夢想的能力與年齡無關。(孫雅靜)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