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條1000多米長、2米左右寬的石板老街上,800多桌,桌子連桌子,從街頭擺到了街尾。可不是圍桌而坐的就是所有人了,桌子一旁,還有好些人拿著碗筷走動起來。不管認不認識,看著人家吃得誘人,夾一筷子菜,絕對沒人見怪,更多是被人勸著“來來來,多吃點”。“開席咯!”一聲悠長嘹亮的吆喝聲后,師傅掀開兩米多高的大蒸籠,一碗碗冒著熱氣的蒸菜、炒菜流水般端上桌。“新春快樂!”圍桌而坐的鄉親們歡呼著碰杯以慶,開始大快朵頤。
狹窄的老街上,人流摩肩接踵。卻還能見著幾個身穿紅褂的老漢,頭頂一張長木板,板上密密擺放著八九碗菜。老漢們在人流中健步如飛,走到桌旁略微屈身下蹲,食客端走菜肴,他再赴下一桌。這項被稱為“打盆端菜”的絕活,每年都能吸引最多的眼球和攝像頭。
一到過年,在重慶市江津區中山鎮三合社區,一年一度的千米長街宴就要開席了。外地的游子趕回家鄉和家人團圓,也有許多外地游客趕來湊個熱鬧、吃個稀奇。
“長街宴,年年都要吃的,這個傳統還有故事呢。”當地居民譚勝昔說了一個“當地人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故事”。已經難以考證是在什么年代,有許多江浙商人順長江而上,來到中山鎮附近做生意。路途遙遠,年底沒法回家過年,當地人就請他們一起吃團年飯。為表感謝,商人們集資,給老街加了個青瓦頂。從此,老街居民走在街上也無懼雨雪了。第二年,當地居民干脆就都把桌子搬到街上來,大家聚在一起吃團年飯。
“拿一雙筷子,從街頭吃到街尾,也是一直傳下來的習俗。”譚勝昔說。
今年春節,陳邦春雖然只有一天的假期,但還是堅持帶著家人從重慶市里回到老街。“長街宴嘛,肯定要回來吃的。我們還有個在廣州工作的鄰居,就為了這一頓專程趕回來。”陳邦春說。
每到年節還有許多沖著老街風景而來的外地游客。這條坐落在筍溪河畔的千米老街,除了一條古樸的石板路,還保留著大量獨具巴渝風情的吊腳樓。筍溪河的水潺潺而過,沖刷著河畔巨大的青石。據當地老人說,河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有名字有故事的。
邁過青石,眼前就是一面筆直的巖石之墻。在巖體之上,黑瓦白墻的吊腳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這些小木樓,大多是以木柱為支撐、以捆綁的竹木作構架,外刷粉白墻、頭頂青黑瓦,整個房屋的布局和地坪隨著巖石而建。這也就是老街街面彎彎曲曲還帶有坡度的原因了。
沖著千米長街宴而來的游客,吃飽喝足,有些在河邊搬張躺椅曬太陽,有些到周邊的愛情天梯、四面山等景點繼續游玩。而居民們不能閑著,他們還得為春節節目做準備:殺年豬、打錢桿、唱燈戲、送灶神……
小貼士
怎么去:重慶市江津客運中心可搭乘到中山古鎮的直達客車。自駕從重慶市出發約兩小時可到,拐彎較多建議導航。
吃什么:石板糍粑、煙熏豆腐、新鮮河魚、香腸臘肉。
玩什么:逛千米老街,在河邊喝茶,還可到四面山游玩。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6日 04 版)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