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因為種種原因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生活,一年到頭能朝夕相處的時間很有限;或者即使同城不同住,也無暇“常回家看看”。為子女、為家庭忙碌一生,人到老年卻獨守“空巢”,強烈的孤獨感成了空巢老人普遍面臨的一大問題。
空巢老人是指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在我國,空巢老人的現象日漸增多。研究顯示,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干預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在這個問題上,每個家庭中子女的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
嬰幼兒時代,頻頻哭鬧讓人不得休息、淘氣弄壞家里東西、困難重重的牙牙學語、重復很多遍的故事和游戲、一餐一飯的照顧——這些是很多人在父母人生中留下的烙印。當子女長大成人,能不能在教父母使用電子
產品時避免哪怕是絲毫的不耐心?能不能對父母的嘮叨報以發自內心的理解?能不能不把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傳導給他們、不要讓他們擔心甚至自責成了子女的負擔?能不能即使覺得忙碌,也多抽出一點精力去陪伴、
聯系、關懷父母?
減輕老人的孤獨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從近到遠為原則敬老及愛老: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敬老及愛老的行為,并因此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的學習榜樣,這樣的身體力行也有利于在孩子心中樹立起尊老、敬老和愛老的形象。
常與老人談談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動范圍小,加上年老,如果還存在體弱多病的情況,更加會令心中泛起淡淡的失望。精神上的這些苦惱、煩悶、憂慮也需要向外宣泄,向人訴說。小輩如能抽出時間常和老人談心
、聊家常,多抽出時間陪伴老人,就能使老人得到心理安慰,同時也有利于家庭氣氛的和睦。
不能常見面也要多給老人打電話:當天氣有變化、老人出行后等時間都可以與老人進行有效的電話溝通和交流。雖說只是電話交流,又不能常見面,但是電話也起到了連接情感的橋梁的作用。子女應盡自己贍養、孝
順老人的責任,如果自己身在外地時更要多加關心老人。(韓璐)
(責任編輯 :支艷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