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與封面智庫聯合發布國內首份基于百萬問卷調研的《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該報告揭示了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并提出只有從非法數據產業鏈的源頭堵住數據泄露的可能性,才有希望從根本上治愈這一頑疾,迎來個人信息保護的藍天。
泄密大數據
230億條個人信息遭泄露
當電話另一頭的陌生人能夠準確地叫出你的名字、說出你的單位,甚至說出你孩子正在哪家幼兒園就讀時,你心中作何感受呢?當下,個人信息安全已成為中國社會最為關注的公共議題之一,尤其是自今年震驚全國的“徐玉玉案”發生后。7月20日,公安部官網以《公安機關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成效顯著》為題報道了公安部門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努力。全國公安機關即累計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繳獲信息230億條,清理違法有害信息35.2萬余條,關停網站、欄目610余個。
230余億條的信息固然讓人驚訝,但與我們的印象相差并不遠。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與封面智庫于今年10月聯合發起的《你的隱私泄露了嗎?》問卷調查顯示,近一個月來,全國各個省、區、市的每個被調查者,幾乎都收到過垃圾短信,接到過騷擾電話。參與調研者中,26%的人每天收到2個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個月來每天收到2個以上騷擾電話。來自上海、北京、重慶、江蘇、天津等省市的受訪者收到的垃圾短信、接到的騷擾電話最多。說明越是經濟發達、社會網絡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區,電信騷擾密度越高。
在遭遇個人信息侵害時,多達81%的參與調研者經歷過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單位等個人信息的陌生來電,因網頁搜索和瀏覽時泄露個人信息的參與調研者占53%,經歷郵箱、即時通訊、微博等網絡賬號密碼被盜的參與調研者占40%,因房屋租買、購車、考試和升學等信息泄露,和因在網站留下個人電話和注冊網絡金融服務而遭遇各類騷擾和詐騙的參與調研者都在30%以上,遭遇針對銀行卡、信用卡和網絡交易詐騙以及被“短信炮”、“撥死你”電信騷擾的參與調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檢法、稅務機關的不法分子詐騙、恐嚇的參與調研者比例達19%,明確知道個人和家庭信息被販賣、泄露的參與調研者比例達18%,最少的數據比例即“個人隱私信息被網站公布”、“購買機票后收到航班異常的電話或短信詐騙信息”也達9%。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徐玉玉,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泄露個人信息。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