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于立霄)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社會辦主任宋貴倫22日在此間表示,北京建立了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動態調整機制,從今年開始,全市35000名社區工作按照不低于上一年70%的社會平均工資進行調整。
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社會辦召開《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社會治理規劃》新聞發布會。
宋貴倫在發布會上指出,北京要加快推進社會領域黨建工作全覆蓋,尤其要完善“既留得住又流得動”的機制,使優秀社區工作者可以通過公開招聘、直接調任等方式,有序吸納到城市服務管理行政、事業單位中來。
為了讓更多的社區工作者留在社區工作,要不斷提高他們的待遇。今年建立了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市社會平均工資70%的標準,動態調整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政策全面落地。
宋貴倫還透露,在社區干得好的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按照組織程序,可以直接調任到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他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政策性改變,是打破天花板的政策”。
今年北京新建100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使總量達到1336個,可覆蓋到83%的城市社區。
談到《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社會治理規劃》,宋貴倫稱,按照市委市政府整體工作安排,《規劃》起草編制工作由市委社會工委、市社會辦牽頭負責,歷時兩年多。
宋貴倫指出,社會治理規劃編制沒有現成模式可借鑒,從內容到形式都是探索創新,并實現了“兩個第一”:全國第一個社會治理五年規劃,第一個明確提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框架。
《規劃》以“六大體系”、“四個能力”進行頂層設計,包括了構建黨組織、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市場組織、街道基層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六大治理體系”,及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四大治理能力”。
《規劃》還從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社會動員、社會環境、社會關系、黨的建設六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社會治理28項主要發展指標,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引入市場機制,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組織發展;深化街道改革,實現工作重心下移;完善社區治理,夯實基層工作基礎等方面(完)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