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沈陽故宮博物院聯合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等舉辦的“曾在盛京--沈陽故宮南遷文物特展”今日如期拉開帷幕。讓曾經入貯盛京的南遷文物,在經過顛沛流離、疏散在各處的文物有機會回到“老家”盛京“省親”。
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白文煜向記者介紹,“曾在盛京--沈陽故宮南遷文物特展”主要依據原藏文物在盛京宮殿的用途分為四個單元、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等90件套展品,其中含故宮博物院51件套、南京博物院14件、鎮江博物館15件以及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這些文物,承載著盛京皇宮的一段歷史;在南遷路上歷盡曲折,見證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傳奇。
白文煜說,文物南遷,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貢獻。由于歷史的原因,沈陽故宮遷出的文物沒有回歸,但現今文物分藏于海峽兩岸多家博物館的格局,使得中華文化在更廣的區域、更深的層面得到保護與傳播;特別是以文物為紐帶,博物館之間的合作更加密切,這也是文物南遷的意義所在。今天,南遷文物能探訪曾經安家的盛京,是文物守護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據不完全統計,90年來共有7274萬名觀眾走進沈陽故宮博物院參觀游覽。今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行訪沈第一重頭戲即參觀沈陽故宮,受到中外媒體廣泛報道,展現了沈陽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蓬勃生機。沈陽故宮是沈陽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全市人民倍加自豪、倍加珍惜,加強對沈陽故宮為代表的沈陽歷史文化的推介、宣傳,對提升沈陽的國際知名度,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同時,沈陽故宮博物院也是國內重要的清史、清宮史及文物研究單位,在國內博物館界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古建修繕、陳列展覽、文物保管、社會教育、學術研究、文創產業、旅游服務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11月16日出生的觀眾憑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證件,本人在今天可以免費參觀。
據介紹,90年前,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在清前期宮廷遺址——清沈陽故宮的基礎上建立。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沈陽故宮作為明清故宮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記載,1926年,沈陽故宮收歸政府所有。同年11月,“東三省博物館”成立,對舊有清宮文物整理并向社會公開征集后,于1929年向公眾開放,隨后歷經日偽時期的“奉天故宮博物館”,以及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時期的“沈陽博物院”,1948年東北人民政府在故宮舊址成立了“故宮陳列所”,1955年更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稱“沈陽故宮博物院”。(伍策 秦逸)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