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來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多和養老模式的多樣化,很多人“養兒防老”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0%的受訪者認同“養兒防老”觀念,38.5%的受訪者生孩子會考慮“養兒防老”,39.8%的受訪者不會,64.4%的受訪者覺得現在“養兒防老”的觀念比以前淡化了。
38.5%受訪者生孩子會考慮“養兒防老” 39.8%受訪者不會
調查顯示,47.0%的受訪者認同“養兒防老”觀念,其中11.6%的受訪者非常認同。31.6%的受訪者一般,16.7%的受訪者不太認同,4.7%的受訪者不認同。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介紹,以前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國家沒有能力承擔起養老責任,就把養老歸于家庭,由家庭來承擔,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之前,我們國家主要由兒女來承擔養老責任。
陳友華說,這種觀念也是儒家思想的體現,“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游”等,在大家的觀念中,有兒子才能養老,多子才多福,因此人們都希望多生孩子。“同時,傳統家庭財產分配也使這一觀念有了制度保障。女性沒有繼承父母財產的權利,但也沒有養老的責任,兒子繼承財產之后也有了贍養老人的責任,責任跟權利對等,古代的制度安排非常清晰。”陳友華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制度性安排,老年人年紀大了之后無人養老,不但是對老年人,而且是對所有年齡的人都非常恐怖的事情,社會就會失范、混亂。
調查中,38.5%的受訪者生孩子會考慮“養兒防老”,39.8%的受訪者不會,21.7%的受訪者不好說。
61.5%受訪者認為子女自身的生活壓力非常大
調查中,64.4%的受訪者覺得現在“養兒防老”的觀念比以前淡化了,16.6%的受訪者覺得加強了,12.6%的受訪者覺得沒有變化,6.3%的受訪者不好說。
陳友華認為,現在依然沒有擺脫傳統。現代社會組織里,人們創造的財富分為三個部分,自己的需求、既得利潤和國家稅收。以前財產幾乎都在家庭內部,現在國家收納稅收之后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濟體系。“孩子生長過程中的費用一部分來自家庭,一部分來自國家,而孩子長大之后通過納稅,將一部分收入作為養老金贍養老人。也就是大家一起養孩子,孩子們長大之后交養老金贍養老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養兒防老’”。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陳衛民說,如今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不是經濟上的,更多是心理上、情感上的依賴。過去的依賴體現在物質上,子女對父母的直接照料上。現在老年人生活來源多了,服務市場發達了,能夠獲得老年照料的渠道也多了,但是和子女心理上的聯系是無法取代的,不能說這種牽掛比以前弱了。只是內涵在變化。過去養兒防老強調兒子和物質上的支持,現在更多體現在社會的聯系上,同時對性別的偏好也會減弱。
“養兒防老”觀念淡化的原因是什么?調查顯示,61.5%的受訪者認為子女自身的生活壓力非常大,47.9%的受訪者認為目前養老方式多樣化,44.9%的受訪者表示家庭養老壓力增大,43.6%的受訪者認為與獨生子女導致家庭小型化有關,41.0%的受訪者表示老人的生活理念在改變,33.6%的受訪者認為人們會較早為自己作養老規劃,33.5%的受訪者認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不斷完善,26.8%的受訪者認為老人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來自山西農村的常慧澤兒女雙全,但是談到以后養老,她也有自己的計劃。“我跟老伴有農村養老保險,政府針對一定歲數的老年人還會發放津貼,加上存款,我們老兩口不擔心養老。現在就是希望能身體一直健健康康,不給孩子們增加負擔。”常慧澤表示,孩子們大學畢業后都在城里工作生活,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就在老家養老,現在生活豐富了,也不會無聊。
調查顯示,57.7%的受訪者在養老時會選擇與老伴一起或個人單獨居住,47.8%的受訪者選擇社區互助養老,44.0%的受訪者選擇養老院養老,28.1%的受訪者會跟隨子女被贍養,24.9%的受訪者選擇企業、機構養老,15.9%的受訪者會以房養老。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