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王瑩
這幾天,兩則新聞引發公眾關注。一則是大學女教師患癌遭學校開除,另一則是殘疾男子考事業單位成績第一卻遭拒錄??此茻o關的兩條社會新聞,背后卻反映出相同的問題:就業歧視。
令人無奈的是,正當人們因為這兩起新聞又一次開始熱議就業歧視時,另一個現象闖入公眾視野,即“代人體檢”。
“代人體檢”,顧名思義便是一些求職者為了確保入職體檢能夠順利通過,求助于相關中介機構,而這些機構也公開宣稱“只要交錢就能搞定”。就這樣,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求職者拿著早已潤色好的“健康體檢單”,踏入職場。
而這種現象,已不是個例。
在百度搜索關鍵詞“代人體檢”,首頁結果中就有數家代人體檢網站,多家網站宣傳能提供“全國各地出國代體檢、公務員體檢代檢、入職體檢代替等各類體檢代替過關服務”。
同時,據新華社報道,記者以求職者身份也真實體驗了一次代體檢服務。報道顯示,服務根據求職者的需求和操作難易程度,設置不同的價格,從1000元到萬元不等。供代檢服務的地域范圍包括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江蘇等多個省份的數百家醫院。這些中介機構聲稱“只要你在我們服務范圍的醫院體檢,我們就能確保百分之百的通過率”。
可見,代檢中介機構通過網絡平臺招攬客戶,從尋找代檢者、辦假證,到聯系醫院、修改結果,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如此完備的非法鏈條之所以能蔓延,正是源于各個行業明里暗里存在的就業歧視。
就業歧視讓求職者不敢正視自己的疾病,為了獲得職位,只能造假?!按梭w檢”正是對這一需求的市場回應。
我國就業促進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但現實中的確有不少用人單位因種種疾病將求職者擋在門外。多年來,就業歧視像一塊頑疾一樣,久治不愈。由此催生出的“代人體檢”亂象,更是對用人市場秩序的擾亂,也是對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嚴重破壞。
對此,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律師趙輝認為:“代人體檢是一種作弊行為,涉嫌欺詐與非法經營。如果是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可能會構成刑法規定的非法經營罪。據此,代檢中介可能面臨行政處罰,重者或被追究刑事責任。”
要消除這一亂象,必然得對癥下藥,那就得從就業歧視這一病根入手。正如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可達指出的,鏟除代檢產業鏈需要從根本上消除就業歧視,讓國家相關規定真正落到實處,對相關人群給予公正平等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