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阿生(化名)偶然間接觸到毒品,先是好奇,后深陷其中。近30年過去了,毒品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百萬家產敗光、妻離子散。23日,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以自身經歷警醒世人,遠離毒品。
阿生是目前昆明找到的最早的吸毒者之一,1988年就通過做生意的朋友接觸到了毒品,他甚至有些得意地自稱,“那個年代,只有有錢人才能接觸到毒品。”
在阿生看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本是昆明一家國企職工的他,1982年下海經商百貨。“六塊錢的產品一倒手就可以賣十八元,錢嘩啦啦就來了。”阿生成為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
“也許錢來得太容易,突然一下子有錢了,不知怎么花,大家就愛聚在一起嘗試新鮮玩意。”阿生在一次臺球聚會后,去了朋友家試抽進口煙,但他沒想到就是海洛因。
“抽第一次吐了,頭暈得很,但三次過后就慢慢上癮了。后來即便知道是毒品,也心存僥幸,沒覺得會一輩子都陷進去。”阿生的朋友圈都是生意人,圈子里不少朋友也都成了“毒友”。
“70元錢一瓶,大家都覺得我有錢,抽得起,根本沒在意。”阿生形容當年的狀況“就跟聊天喝茶一樣”,吃完飯就去唱歌打桌球吸毒,很多年輕人把這當成了一種娛樂社交方式。
最風光的時候,阿生曾有百萬家產,但“金山也經不住吸”。1992年,因毒癮越來越厲害,阿生的妻子選擇和他離婚,帶著女兒遠走他鄉。到1994年,阿生已無力工作,放棄生意。再后來,為了籌集毒資,阿生賣掉了唯一的住房。
“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積蓄全部花在毒品上。”回憶起曾經的潦倒,阿生一下子沉默了起來,“父親去世的時候,我連買骨灰盒的錢都沒有,只好用衣服包好裝在紙箱內。”
“那是個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吸毒,阿生感染上丙肝,體重一度跌破90斤。2004年,阿生70多歲的老母親去世,家里的親戚也不再搭理他。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他,在街頭徘徊許久后,走進強制戒毒所。
“因為毒品我付出的太多了。我跟自己說,你必須重新做人!”進入戒毒所后,阿生再沒碰毒品一次。2年后,從強制戒毒所出來的他又參加了為期5年的社區康復。盡管當時,阿生只能靠低保度日。但如今,在社區戒毒站的幫助下,他成功通過國家保安員考試,成為銀行的一名保安,并重新組建家庭。
“其實任何人都能戒毒,關鍵看你看沒看透。”阿生說,近30年過去了,其最開始的毒友圈如今死掉了大半,有些還在復吸,但一貧如洗,生不如死。
“戒毒成功后,我也加入到社區禁毒戒毒工作中來,發現很多吸毒者都和我一樣,在強烈的好奇心和‘試試吧,沒事兒’、‘可以釋放壓力’的勸說下吸下了第一口毒。”阿生說,殊不知,身癮易戒,心癮難戒。
他奉勸人們:“千萬不要吸毒,哪怕是好奇,哪怕是一次,都不要去沾。不要心存僥幸,只要沾上,就得用一輩子甩掉它。”(完)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