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逐漸西化?”“你認為電商是否會打敗實體店?”“貧富差距與人性弱點是否有關?”“科學家是不是應該是幻想家?”……12日,在北京大學2016年自主選拔測試的面試現場,這些極富思辯的考題讓有的考生“大呼過癮”,有的卻直言“冒冷汗”。
11日至13日,北大三大自主選拔測試項目——自主招生、博雅人才培養計劃(簡稱“博雅計劃”)、“筑夢計劃”全面展開,同時開始的還有浙江省“三位一體”招生測試。來自全國各地約4000名考生從2.4萬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他們經過嚴格審核,最終獲得了參加北大自主測試的機會。
12日下午,上百名家長和考生圍聚在北大文史教學樓前,等待考生們分批進入“博雅計劃”的測試現場。烈日當空,一些家長撐著遮陽傘焦急等候,不時探頭向候考室內張望。來自黑龍江的考生小吳剛走出考場就被幾位著急的家長團團圍住,詢問考試狀況。前天,小吳跟父親坐火車趕到北京,昨天下午1點到晚上7點就在北大參加了5門學科的筆試測試。
小吳說,今天面試感覺“很過癮”。五六人一組,大家各自抽取問題,每個人先對自己所抽到的問題表達見解,進行四分鐘陳述,再對別人的問題進行討論和補充。大家抽到的考題五花八門,“可以對不同話題展開討論,形式很靈活”。因為允許考生爭論,有的小組觀點不一致,“差點吵起來”。
“我覺得這樣的測試方式能考察學生對家國大事的思考和了解,以及收集信息與自我表達能力,這也是一個當代學生應該有的素養。”小吳舒了一口氣,“幸虧我平時對時政和社會熱點比較關心,有積累,否則臨場很難發揮好。”
河南考生、17歲的小展對這樣的測試就感到“壓力山大”。去年夏天,他參加了北大組織的優秀中學生夏令營活動,對這所學府心向往之,于是決定過來試試。他抽到的面試考題是“電商是否會打敗實體店”。
“我覺得自己回答得不太好,應該更辯證些。”小展面色凝重,“面試考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還有交流能力及與人合作能力,這些我平時訓練都不夠。”他說,感覺現在高考及高校自主測試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思辯能力,而不是僅局限于背誦,這對學生平時的積累和思考要求更高。
據了解,北大“博雅計劃”測試分為面試和筆試,筆試側重考察學生的基礎學業能力和學習潛質,面試則側重考察學生的個人志趣、邏輯思考與批判性思維、領導力、人文情懷等。
北大招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的難點在于如何甄別考察學生真正所具有的特長和潛質,不同學生具有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不同,而統一的考核方式無法真正考察出學生的特點,這也是以往自主招生聯考淪為“小高考”的重要原因。
為此,北大在自主招生考核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力求推行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測試方式。測試不再只限于傳統的筆試、面試,對于一些具有特殊天賦和才能的學生還將“量身定制”測試方式。對于自主招生中的科創類考生,還將進行一對多的現場答辯方式,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會就考生的作品或成果進行多角度、多方面提問,對考生進行全面評價與考核。
“考生剛經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這時他們需要的不是冰冷的選拔和淘汰,實際上這也確實不是我們測試的初衷。”北大招辦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測試,讓學生展示出一個分數之外的、真正的自我,而北大所要做的就是用一場‘有溫度’的考試,給他們提供這樣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