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特區腹地到城市化前沿(圖))

今日民治,高檔住宅與城市公園相映成趣,成為現代化宜居宜業新城區。
凌晨6點半,第一列高鐵列車緩緩駛出站臺,一聲響亮的汽笛刺破蒼穹,似乎在喚醒周邊尚在沉睡的城區。
新的一天即將開始,站在高樓之巔俯瞰,樓盤林立,綠草如茵,商業大盤與社區公園相映成趣。
這一片充滿現代氣息的所在,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站深圳北站,也是龍華新區民治辦事處核心區,深圳新的北中心。
今天,這一片名為“民治”的城區,十周歲了!
十年前的4月29日,深圳特區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第一槍在彼時大龍華打響,民治街道應運而生。
十年銜枚,桃紅柳綠!從土地的城市化到人的城市化,中國城市化車輪滾滾向前,漸入佳境。
十載奮進,歲月崢嶸!在中國城市化的擊鼓催征聲中,地處深圳腹地的民治,那片發展滯后、環境臟亂的村落,逐漸沉入記憶,今天呈現在外界視野中的,是一座功能完善、產城人和諧融合、社會治理亮點迭出的現代化新城區。
文/圖 吳永奎 李曉文 袁甲清
1.十年蝶變
邊緣村落崛起現代新城
2006年至今,正是中國城市化深度推進的十年。地處深圳五區交匯之地的民治,因卓越區位而處處得風氣之先,十年成長,正與時代相逢,與中國城市化同頻共振。
十年,民治定位一路水漲船高,從特區“后花園”到“城市中心功能拓展區”、城市副中心,晉身特區一體化示范區,直到今日“深圳北中心區”。
定位決定地位,眼界決定境界!
一再提升的城區定位,推動民治辦事處以國內外先進城市為標桿,力求建成代表深圳形象、體現龍華新區特色的北中心。
由此開啟的是,民治片區城市功能的十年跨越式發展——
交通:民治新建新區大道、留仙大道、民塘路等道路25條,打通斷頭路7條,升級改造道路32條,加之新彩隧道通車、梅觀高速市政化改造、梅林關交通改善工程全面啟動、軌道4、5號線的相繼通車、軌道6號線加速推進,尤其是,隨著廈深高鐵、廣深港高鐵廣深段的開通,深圳北站乃至民治片區成為國家“四縱四橫”高鐵網絡中的重要節點,民治已形成“高鐵、地鐵、公路”立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成為珠三角重要的交通樞紐。
就學:(擴)建中小學10所,新建幼兒園30所,新增公辦學位約1.4萬個、幼兒園學位約1萬個。未來三年,還將再增公辦學位16200個。
醫療:新建社康中心3家,在建3家,“一社區一社康中心”的目標正在實現。
綠化: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加速推進,轄區綠化地塊達30公頃,新建公園6座,在建7座。
尤為重要的是,隨著深圳北中心核心區定位落地,民治被納入深圳戰略發展的重點片區,市美術館、市圖書調劑庫、市新華醫院、市第二兒童醫院、市高級中學龍華校區、市外國語學校龍華校區、北站中心公園、民治文體藝術中心等一批市、區重大、優質公配項目將齊集民治。
十年,那片僅有一條村道與特區相連的特區腹地、僻遠村落沉入歷史,一個規劃布局超前、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快捷便利、環境生態優美的現代新城已形神兼備。
2.融合樣本
產城人共生共長
特區1980文化產業園,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創客們,在這里揮灑著造物的靈感;
九方購物中心,10萬平方米商業體中有近三成被作為公益性文化活動場所,這里有免費開放的航空展廳、深圳首家商業體室內“都市農場”、青少年廣播電視中心……每周的公益活動不間斷;
初夏的暖陽里,居民或談笑散步、或倚欄遠眺,開放不久的德逸公園成為休閑好去處;
這是民治社會生活中三個尋常但頗具代表性的場景,勾勒出一幅產業、城市、人和諧交融的畫卷。用十年成長,民治詮釋了產、城、人共融,生產、生活、生態互促的城市化新藍圖。
——民治新商圈初具規模。十年來,民治大型商場從2家增至15家,銀行等金融機構從5家增至32家,大型購物中心從無到9家,商業態呈現出多元、高端發展態勢。
——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電子商務、文化創意、設計、影視動漫等新興產業形成集群發展態勢,轄區有電子商務、影視創意等5個新興產業園區,電子商務企業1500余家,創客群體100多家。
——總部經濟規模初顯。銀盛金融集團、鴻榮源實業、金亨利集團、鼎業村鎮銀行總部都將總部設在民治,“深國際”、廈深鐵路公司、匯龍灣集團等4家企業也擬將總部遷到民治。
另一方面,民治十年新(擴)建中小學10所,新建幼兒園30所,新增公辦學位約1.4萬個、幼兒園學位約1萬個,新建公園6座,綠化地塊360萬平方米……
同時,針對轄區居民綜合素質較高,參與社會管理意愿較強的特點,民治辦事處牽頭啟動了社區人俱樂部項目,以特定人群為載體,先后成立了媒體人、文化人、治安人、先鋒人等8個俱樂部,通過開展座談會、文體聯誼、社區公益服務等活動,引導其參與民治建設,變身為名副其實的“民治人”。
產城共融,以人為本,“讓民治人享受到和原特區內一樣的福利”,正轉化為鮮活的現實。
3.治理先鋒
闖出“民治模式”
地處五區交匯的民治,花園小區與城中村并存,白領人群與務工一族交織生活。從誕生之初,城市治理即成為民治發展題中應有之義。
十年,民治片區城市治理一路破題踐行,花開正濃。
揭牌當年,民治在全市成立首個街道維穩及綜治工作中心、綜合應急指揮中心;
次年底,全市第一家街道級的公益職介所成立;
2012年8月,民治“四點半”學校獲“全國基層示范家長學校、兒童之家”榮譽;
2013年底,北站“樓長協會”成立,民治大道城市導向標識系統工程完工,均為全市首創;
2014年10月,豐潤社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
2015年10月,民治在全市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文明指數測評。
十年,社會治理“民治模式”初具雛形。
西頭新村業主自治模式。這是民治城中村“臟、亂、差”典型,在政府支持、引導下,新村成立業主委員會,完善自治公約,采取民主“懇談”、透明化管理、周到服務、完善物防技防等措施,“問題村”變成模范村。西頭新村的建設和管理體現了“政府支持引導、居民自主管理、多方良性互動”等特點,為當下城中村的治理提供了成功經驗。
豐潤花園居民議事會模式。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議事廳為平臺,以居民需求為切入點,豐潤形成以黨支部為核心的“1+N”社區組織格局,構建“黨支部引領、社會組織協同、社區居民參與”的“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新格局。
北站社區樓長協會模式。吸引社會資源創新社區管理,改善社區環境,解決社區共同需求,同時引進“羅伯特議事規則”,讓居民訴求能在議事中得到有效體現。去年5月,協會在創業花園組織實施“三線”整治工程,引入第三方資本,不花政府一分錢,實現小區光纖全覆蓋。
十年磨一劍,從特區腹地、邊緣村落變身特區新中心,敢闖敢試的民治完成了自身城市化進程的騏驥一躍,亦成為行走在中國新型城鎮化前沿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