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記者 陳玥辛 發自北京
層層關卡保“京味兒”
“吃過武昌魚,咱也嘗嘗南水的味道。”65歲的何大爺是地道的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沒有感覺到缺水,但每天必看新聞的他也知道目前北京的用水形勢緊迫,因此更關注南水北調工程。經過十數年的等待,他終于在2015年新年之前喝上了南水。
“沒什么特別的味道,和原來的水沒什么區別。”他笑著說。無疑,水質是他最擔心的問題。
對于通水,有人擔心南水進京會出現“水土不服”,也就是新水和供水管道發生反應,出現“水黃”,對此,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介紹,郭公莊水廠試水兩周以來沒有出現水黃的現象,同時通水以后會按江水與本地水源1比4的配水比例供水以降低風險。
“這些水供給了三環路到大興北半部城區的56萬居民,涉及277個小區,目前用水戶用水平穩,水堿明顯減少了。”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告訴長江商報記者說。
事實上,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早在2009年就在丹江口水庫現場建設了水質試驗基地,通過30多種工藝處理方案的不同組合,尋找出最適合北京各大水廠的個性化方案,確保南水實現“北京味兒”。
在實驗基地的供水管線中,還包括取自翠微西里、馬甸南里、門頭溝、央視新址等北京當地地下管網中的管線。
即便如此,南水在進入團城湖之前,必須經過三道關卡:在進北京前的30公里拒馬河惠南莊泵站處設立“前哨”進行水質監測;在永定河大寧調壓池設立第二道防線;在團城湖設置水質監測系統作為第三道防線。
水往高處流 回補地下水
“每年輸往北京的水將達10.5億立方米,按照2000年以來密云水庫的平均蓄水量,這相當于每年送給京城一個密云水庫。”南水北調設計院院長石維新介紹。
據了解,南水北調共東、西和中三條線,北京處于中線的末端。南水從拒馬河進京,穿過32條河流、21處公路鐵路、穿過房山的西甘池、崇青山丘等一系列復雜地形地貌,然后才能進入團城湖調蓄池內,再通過支線輸送到中心城區6座水廠。
每年10億立方米的水量源源不斷進入北京后,除了滿足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反補京城最大的地表飲用水源地——密云水庫。實現反補并不容易。從團城湖到密云水庫,全程103公里,地勢卻由低到高。儲存在團結湖的南水要經過9級泵站加壓,“爬高”一百多米,才能從團城湖進入密云水庫。這里,才能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盡頭。
在最初的規劃中,江水進京終點是團城湖,并沒打算將水調至密云水庫。為何要費這么大的勁把部分江水“抬入”密云水庫呢?“主要還是因為北京水資源短缺,雖然從今年汛后,每年有10億立方米江水進京,但無法徹底解決北京的干渴。”南水北調建設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通過密云水庫調蓄工程,南水進京后,將流經海淀、昌平、順義、懷柔、密云五區縣進入密云水庫,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地區的水環境,回補地下水。
“密云水庫就像一個巨型蓄水缸,連接南北兩大水源,當江水來水量有余時可在這兒儲存,當用水量緊張時,又能及時調配,加大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上述負責人告訴長江商報記者。
技術保障冬天送水不誤期
伴隨著北方的溫度已經持續零下,南水能否順利入京的問題成為熱點話題。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解釋,北方冰凍情況在設計施工中早有考慮,工程不但有相應的防凍設備,而且還有除冰措施。目前,水流部分路段中有10厘米左右的表層結冰,但是冰下的水是流動的。
南水北調辦公室相關人員表示,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和天津干渠全長1432公里,沿途地域氣候差別很大,安陽以北渠段存在冬季渠道結冰的問題。干渠結冰后,輸水能力自然下降,影響輸水;另外,如冰期總干渠運行不當,可能造成冰塞、冰壩事故,威脅渠道安全。但建設部門在設計施工中已充分考慮到北方氣溫因素。官方曾做過統計,受到河南安陽以北地區明渠表面結冰的影響,輸水能力將下降到正常情況的60%,但可以正常輸水。
根據方案,冰期輸水方式為:對于具備形成冰蓋氣溫條件的渠段,控制沿線節水閘使渠道盡早形成冰蓋,因為冰蓋是相對穩定和安全的;對于不能形成冰蓋的渠段,則通過設置攔冰索、排冰閘,分段及時清理冰塊,防止形成冰壩或冰塞。這些措施可充分確保沿途水流的通暢。
而長江水進入北京城區后將流入盧溝橋暗涵和西四環暗涵,這些管線平均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且水一直處于流動狀態,水溫平均在10攝氏度左右,不會結冰。然而當江水從暗涵走到地上,進入團城湖調節池后,將形成明水水面,調節池水面可能結冰,但露在外面的閘門和閘室,都加裝了融冰泵。
“結冰期輸水工作都已經研究了10年,結冰期怎么輸水、冰封期怎么輸水、化冰期怎么輸水等問題已經得到科學解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
退耕6萬畝農田變草地
據了解,除了北京和天津外,南水北調沿線基本上采用明渠輸水。保障明渠水質安全有三招:一是基本都選擇通過人少的城市上游地區,避免污水排入渠道;二是如果通過鐵路時,采用全封閉管涵;三是所有明渠兩邊都將設置50至200米寬的綠化隔離帶以及封閉圍網,防止人為破壞。
作為南水重要儲存地,密云水庫庫容已由此前的12億立方增加到26億立方,水位由138米提高到148米。
為了迎接江水到來,密云水庫已經通過關閉養殖場、退耕禁種、水庫封閉管理、組建萬人“保水大軍”等措施,改善水環境、強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
密云水庫相關負責人介紹,通水后密云水庫將承擔南水北調來水的調蓄任務,“現在水庫的水量在12億立方米左右,未來將增加到26億立方米。”這就意味著密云水庫的水位要從現在的138米提升到148米。
“截至今年年底,涉及到10個鄉鎮、65個村的6萬畝‘押寶地’已全部實現退耕禁種。此外,密云水庫明年起將在周邊建設長達398公里的圍網,將整個水庫環繞保護,實現全封閉管理,預計2016年建成。”密云縣生態辦副主任王萬杰介紹說。
所謂“押寶地”,即水庫水位如果下降,部分土地會逐漸露出水面,地處庫區周邊的農民就會使用這部分肥沃地進行農業生產。如今這6萬余畝“押寶地”已經全部實現了退耕禁種。
據了解,密云將實施155至160米高程范圍內一級保護區禁養工程。目前,一級保護區內(160米高程以下)17家規模養殖場已經全都簽訂了關閉退出協議,目前已經完成對建筑設施、養殖情況的清點統計,部分養殖場已經拆除完畢,計劃年底前全部拆除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