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振興再出發,國企改革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隘。
國有經濟占比畸重的東北地區,國企改革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經濟發展的主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深入東北多地采訪發現,一邊是眾多“一無有效資產、二無生產經營活動、三無償債能力”的殼企業“活不起”也“死不成”,一邊是壓負在國企身上的大量社會職能仍然分不開,部分國企存在諸多歷史包袱和現實難題,已成發展的“攔路虎”、改革的“硬骨頭”。
殼企業寄生財政不死不活
在東北三省,“殼企業”數量不少。這些企業要么由基層政府管理,每年撥付一筆財政資金給職工發放救助款,補齊社保費用;要么由尚有生產經營能力的大型國企背著,企業有利潤時吃利潤,無利潤時吃資產。
幾輛駕校汽車正在空蕩蕩的廠區內練習倒樁,四層辦公大樓破舊雜亂,除了一層門庭有幾個房間出租給商家外,多數房間門窗破損、桌椅全無。早已停產斷電的廠房內空空蕩蕩,機器、設備早就被拆除賣掉……
這是已停產四年的遼寧阜新液壓件廠,《經濟參考報》記者幾經周折找到辦公樓三層的工廠“留守辦”。聞訊匆匆趕回的廠長葛軍問明來意,將記者讓進廠長辦公室,落滿灰塵的破舊沙發無法落座,大家只好站在地中央交談。
“全廠在冊職工近600人,除了10名留守人員外,其余人員全部放假在家,每人每月的210元生活費只能掛賬,到2013年底已經欠職工工資及各項費用1.2億元,現在每年還在以1000萬元的速度增加。”葛軍一臉無奈地說,廠子欠銀行的8000萬元貸款也早就到期了,由于還不上,廠房、土地已經被法院查封,恢復生產根本沒有希望,“好在銀行還允許我們將廠區出租給駕校練車,租金用于給留守人員開工資,給特困職工發放救濟金等”。
記者在“留守辦”看到,幾名留守人員在那兒閑聊,對記者的采訪既好奇又意外。“他們現在只是整理職工檔案,辦理一些手續,跟生產經營已經毫無關系了。”葛軍說。
遼寧省國資委一份資料顯示,全省目前仍保留的國有“殼企業”830戶,它們一無有效資產、二無生產經營活動、三無償債能力,只留下人員和債務包袱。這些企業涉及職工16.5萬人,而其拖欠各類債務的具體數額,則無從統計。
近期,清理“僵尸企業”在各地被一再提及。沈陽市鐵西區企業管理服務中心下轄數十家“僵尸企業”,中心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問,規模龐大的職工群體如何安置?企業拖欠的巨額債務如何補償?這些問題不解決,“殼企業”就不能輕易破產退出市場。
老國企“拖家帶口改嫁”顯踟躕
總部位于沈陽市的北方重工集團,即將引入管理經驗豐富的中國建材集團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卻由于背負十幾家“殼企業”和沉重的離退休職工管理任務,混改推進緩慢。集團副總經理蘇學祥無奈地說,公司現在就像二婚女子拖家帶口改嫁,誰碰到都是會猶豫再三、仔細斟酌的。
最近,吉林省四平市昊融銀業有限公司也遇到件煩惱事。10年前,國有的吉林四平銀礦因資源臨近枯竭實施政策性破產,剩余資產被吉林昊融集團收購,成立了新的國有控股公司。
“按理說,像這樣的新組建企業,根本就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公司退休管理中心主任郭炳春介紹,可由于種種原因,已破產企業的退休和工傷職工管理任務,還是被新公司背了起來。時至今日,公司還得管理600多名原企業退休職工的大事小情,為此耗費了不小精力。
新辦國企尚且如此,老企業的社會職能之重可想而知。在遼寧本溪,擁有百年冶煉史的本鋼集團,不僅承擔對2萬多戶居民的供水、供電、供暖等服務,而且還有多處職教和醫療機構服務百姓就學、就醫。本鋼集團運營改善部副部長范洪彬介紹,本鋼每年補貼資金超過1億元,當前的困難形勢讓鋼鐵企業自身難保,這一負擔無異于雪上加霜。
東北三省“油城”“鋼都”“石化城”“煤都”等眾多,作為新中國最早布局的重化工業基地,不少國企歷史悠久,職工眾多。計劃經濟時期,這些企業出于保障職工福利、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大而全、小而全”組建了大量跟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機構承擔社會職能。而今雖然歷經改革,這些負擔仍未徹底剝離,這些過去改革遺留下來的“剩余物”,正在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現實障礙。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