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輿論的轟動甚至“爆炸”,李春元只用了兩本加起來近60萬字的小說。
這兩本小說一本是《霾來了》,另一本名為《霾之殤》,它們是李春元計劃的“霧霾三部曲”中的前兩部。在虛構的世界里,“天空像蓋上了一個大鍋蓋”,眾生皆被霧霾所籠罩,治霾大幕隨即拉開。
小說的題材,多少透露了作者的身份。但不少人還是感到驚訝——現實中,李春元是河北省廊坊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
變化
對于一位寫小說的基層環保官員,輿論一度充滿好奇與爭議。
《霾來了》于2014年6月出版后,圖書銷售網站一度將其標注為“中國首部由環保局長撰寫的環保題材作品”。質疑聲很快隨后而至。有網友留言,建議組織部門把他“調到文聯去算了”,還有網友送來了“拌菜局長”的名號——因為他的一次發言被曲解成“為了治霾,李春元‘號召群眾少吃炒菜,多吃拌菜’”。
2015年11月下旬,《霾之殤》面市后,作者的官員身份仍是附著在小說上的顯著標簽。但此時,李春元明顯感受到了一些變化。
“罵我的人少了?!崩畲涸谌绯钡牧粞灾邪l現。更令他滿意的是,不少時候,人們把身為作者的他“撇開了”聊。
在廊坊市環保局,李春元分管宣教。于他而言,寫小說也是環境宣教工作的一部分。
第一部小說《霾來了》開篇不久,矛盾即爆發:E縣環保局呂局長被胡縣長“吊”了起來。原因是縣長把一筆年初預算用于治理污染的經費,挪用給安全生產管理局蓋辦公大樓,而呂局長堅決反對。
此時,霧霾也成為小說中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竊賊借霧霾遮掩進行偷盜的情節,不止一次出現。
反轉來得很快。不久,胡縣長被停職了,呂局長則改寫了當地官員升遷的歷史——作為一個縣級環保局長,被破格提升為處級干部的副縣長。
到了第二部小說,幽靈般出沒的霧霾仍是故事背景,各路“制霾”“養霾”者輪番上臺演繹種種亂象,治霾的錯綜復雜流露紙面。
昔日的胡縣長受處分被降級后,一改作風,又當上了市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的副主任。然而,往日欠下的環境賬卻未翻篇。重重壓力下,他試圖吊死在污水河邊的大柳樹上。
但他最終沒有死,救人者正是呂縣長。
現實世界里,廊坊市環保局宣教科工作人員樊博也為“救人”出了份力。為李春元整理文稿時,他說“還是別讓他死了吧”。
李春元采納這個建議,往回收了收,“還是要提倡正能量”。
困境
人物的命運可以輕松改寫,但治霾絕非易事。
李春元所在的廊坊,空氣質量問題嚴峻。近年來,在環保部發布的全國74城排行榜中,廊坊是倒數十名中的??停踔劣辛恕蚌捕肌敝Q。這個位于京津走廊、距離北京最近的地級市,在治霾之路上,每一步都顯得異常艱難。
小說中,圍繞治霾展開了一場場博弈。在廊坊,也確有類似案例發生。
李春元回憶,2008年,廊坊打算上一個投資數十億元的熱電廠,相關部門大都已經“原則上同意了”。時任廊坊市環保局局長卻認為,發電廠的污染氣體不僅會飄向廊坊市區,還會飄入北京。另外,發電廠耗水量很大,而廊坊水資源匱乏。于是,老局長找來專家會診,再向市政府提交報告,領導決策最終放棄這個項目。
2015年1月1日,隨著“史上最嚴”環保法施行,新一輪的環境治理在全國范圍內鋪開。按照《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到2017年,廊坊細顆粒物濃度要比2013年下降33%。
在此背景下,廊坊也將治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天早上,李春元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機里的監測數據,看“前一天廊坊在全省排了第幾”。
從2015年5月起,每周一次的“掛圖作戰”在廊坊市環保局5樓會議室進行。這是由市委書記、市長主持的治理霧霾調度會。會上,市區縣有關負責人視頻連線,一一對照目標報告進度和問題,氣氛緊張而膠著。能源和產業結構升級、改造燃煤鍋爐、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淘汰黃標車、重污染天氣禁止露天燒烤……擺在城市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們面前的課題,巨細兼有,應付每一項都不容易。
就在廊坊市環保局附近的城中村,連片的磚瓦平房冬季取暖仍舊依靠燒煤爐。至今,讓村民們將用慣了的廉價劣質煤替換成優質煤的工作還在推進之中。
但治理成果也在逐漸顯現。從李春元提供的監測數據上看,進入2016年后,廊坊有時甚至已躋身全省前三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