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鼓勵企業赴海外投資,作為先遣軍,房地產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力之一。碧桂園在馬來西亞的圍海造田項目——森林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房地產項目,它更多是一個具備產城一體的產業新城。在大面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之后,這些海外投資,能否最終幫助中國的各大產業建立一個立足海外的經貿平臺,更多地向海外輸出產品和服務,進而拉動中國的出口貿易,并為中國經濟創造新的增長點?
“廣東騰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沈陽騰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深圳市三義建筑系統有限公司、中建南方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華晟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廣東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當碧桂園在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的森林城市項目首次揭開面紗時,這個項目背后一連串中國承建商的名單也被外界漸漸知曉。
如果不是碧桂園在海外的拓展,名單中的很多企業,也許不會有機會和馬來西亞市場結緣。正是在碧桂園的帶領下,他們飄洋過海,首次在馬來西亞開拓業務和市場。
不僅僅是下游企業因為房企的“出海”,可以迅速拓展市場。房地產非關聯產業,也可以借助房企的“出海”而找到海外市場拓展的機會。以上述森林城市項目為例,入駐的產業就可以得到馬來西亞當地的教育、醫療、旅游、會展中心等產業包括5年免稅或者5年100%投資稅抵免等稅收優惠。
不僅僅只是碧桂園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機會,綠地、萬科、朗詩等一大批中國房企的“出海”,也給中資企業海外市場的拓展帶來機遇。
下游企業海外拓展早有需求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碧桂園集團執行董事蘇柏桓透露,這一次森林城市的承建商中,類似深圳市三義建筑、中建南方裝飾以及廣東長大公路等企業,都是第一次進入馬來西亞市場。
記者查詢這些企業的網站發現,之前這些企業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境內,鮮有出境發展的紀錄。
不過,對于海外市場,這些企業早已垂涎。
就在去年8月16日至22日,中建南方總經理張玨和市場營銷總監秦浩安一起飛抵悉尼,對澳大利亞市場進行為期7天的調研,與公司前期建立起合作關系的開發商、承包商等友好洽商業務開展的切入點和合作領域。
之前,中建南方還承接過塔吉克斯坦國家接待中心(即國家青年娛樂中心)幕墻總包工程,而廣東長大公路也曾參與建設越南河內至海防高速公路項目。
只不過,相較于這些企業的國內項目,海外項目數量少。企業在海外也大多沒有分支機構。
這一次碧桂園的馬來西亞城市森林項目,卻提供了這些企業海外市場推廣的一個平臺。碧桂園在馬來西亞的合作者就明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對城市森林項目和金海灣的施工進度和管理質量非常認可。
除了建筑下游企業,碧桂園還和華為簽訂合作備忘錄,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城市數字化管理,打造平安、迅捷、宜居、精尖、可持續發展的5S智慧城市生活。
去年6月15日,華為亞太云數據業務基地啟動儀式剛剛落地馬來西亞柔佛州依斯干達特區,和碧桂園的合作,又為華為在馬來西亞增加了一個重量級大客戶。
碧桂園方面還表示,正在密切與政府洽談免稅區的落地,以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企業,提供新的海外市場拓展機會。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間,中國房地產企業一直謀求通過海外拓展,為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創造契機。比如,綠地在海外的很多項目都是由中國建筑企業承建。
而早在2010年,萬通就設想在美國租賃重建后的世貿中心的部分樓層,發展為中資企業赴美上市路演、并購、創業的中國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的“中國中心”。
尚難成為中企全球擴張主通道
雖然房企的海外拓展,確實給中資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創造了機會,但要指望它成為產能輸出的新通道,短期來看,卻有很多困難。
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說,現今鋼材出口海外市場已經較多,而且目前開發體量相對較小,兩個市場又不太重合,所以拉動不會太大。
綠地一位內部人士也同意這一觀點。他以綠地在海外項目為例介紹說,很多的建材都是當地就地取材,雇傭的也是當地勞工,真正需要從國內進口的,總量不大,而且多是中高檔次的建材,沒有辦法解決目前的產能過剩問題。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表示,海外市場看似龐大,但眼下就能迅速開發的市場卻有限。
放眼全球,發達國家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新興市場國家中,除了印度之外,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的城市建設程度都很高,市場的空間也不大。
目前來看,最有購房需求的,還是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他們的需求主要是對房屋品質的要求。但以他們的購買力,能否接受價格較高的高品質住宅,尚待時間檢驗。
此外,中資企業能否搭上海外拓展的順風車也是個問題。
綠地上述內部人士表示,綠地在海外拓展時,更多強調為當地創造就業和商業機會。之前,綠地在英國、韓國等地建立的海外直采中心,更多是將這些國家的優質資源引入中國,并沒有談到將中國商品引入海外。
宋延慶說,房地產企業在和國外政府部門洽談合作時,商務談判籌碼并不多,在協商獲取政策優惠時,很難占到便宜。
事實上,最早設想為中資企業發展全球化平臺的萬通就已經嘗到了“苦果”。路透社去年9月報道稱,紐約新澤西港務局同意萬通控股旗下的紐約中國中心減少在新世貿中心1號樓的承租面積,由此前的1.7萬平方米縮減至3200平方米,預期總租金約7280萬美元,承租面積縮水了八成。
至少目前來看,中資企業要想借助房企“出海”,完成全球擴張夢想還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