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25日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北京市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階段。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深入研究了“十三五”時期北京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北京市“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一)“十二五”時期北京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時期是北京發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改革發展的繁重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奮斗,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對北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打響治理“大城市病”攻堅戰,圓滿完成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成功舉辦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譜寫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我們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9%以上,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多措并舉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實現了“江水進京”,完成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實施水環境建設專項行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六次調整社保待遇標準,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著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加快推進城鄉結合部治理和中心城棚戶區改造,下大力氣治理交通擁堵、違法建設、環境臟亂,城市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社會風氣持續好轉。五年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更加深入,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民主法治建設扎實推進。“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將勝利完成,北京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了新臺階。
尤為重要的是,在北京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戰略目標,對做好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首都工作方向。中央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確立為重大國家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統籌推進實施,為北京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注入了強大動力。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統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識,各方面工作邁出了堅實步伐。
(二)“十三五”時期北京發展面臨的形勢。從國際環境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明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從國內大勢看,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為北京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支撐。從自身發展看,北京已經是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優勢更加明顯、前景更加廣闊,轉型升級發展的潛力巨大。特別是中央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部署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推動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推進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支持辦好世界園藝博覽會等,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落實城市戰略定位,提升北京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
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復蘇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更加深刻的結構調整,倒逼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北京自身發展中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難,特別是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出現了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科技、文化創新優勢發揮不夠,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務管理水平還不高,法治建設亟待加強,黨員干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綜合分析判斷,北京發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艱巨任務,又有許多有利條件。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準確把握北京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緊緊抓住和用好重大歷史機遇,繼續集中力量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目標奮勇前進,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時期北京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為重點任務,以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上取得重大進展,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北京篇章。
推動“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等重大原則;必須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努力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基本要求是:
——深入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把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作為衡量發展的根本標尺,著力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提高發展水平,使產業布局和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
——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緊緊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發揮比較優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創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動錯位發展與融合發展,實現區域良性互動。
——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消耗上限,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力度,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使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力推進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不斷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建設和管理城市,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與城市戰略定位相匹配的城市管理體系,提升城市服務管理水平。
——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全體市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四)“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按照中央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緊密銜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今后五年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新成果:
——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成效。推動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調整退出,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機構、行政企事業單位有序疏解遷出。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首都核心功能顯著增強。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基礎上,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勞動生產率和地均產出率大幅提高。三次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高精尖”經濟結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更加穩定。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教育實現現代化,群眾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住有所居”水平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會更加安定有序。
——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熱情開朗、大氣開放、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社會風尚更加深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彰顯。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持續下降,城鄉建設用地負增長,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15%左右,基本實現生活垃圾、污水全處理,重要河湖水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環境容量生態空間進一步擴大。
——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市治理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成為法治中國的首善之區。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區域協同發展、統籌利用各級各類資源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