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終點團城湖明渠。中國網何珊攝
截至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輸水21.7億立方米,供水覆蓋京津冀豫四省十余個大中城市,受益人口達到3800萬人。
歷經50年論證、規劃,耗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沿京廣鐵路線西側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提供的數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分別向京津冀豫四地輸水8.22億立方米、 3.73億立方米、1.25億立方米、8.47億立方米。
“現在的水一點異味也沒有”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21.7億立方米只是一個數字,水質是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據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水質中心介紹,正式通水以來,各斷面監測結果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硫酸鹽濃度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濃度限值,水質穩定達標,滿足供水要求。
北京市南三環的居民楊大媽,對于輸水水質及通水前后的水質變化有著更為切身的體會與直觀的認知。“自從調來了丹江口的水,水垢少了好多,你看我這壺兩個星期沒刷了,也沒什么變化!”
家住鄭州東大崗劉鄉辦事處家屬院的退休干部任鳴也有同樣的感受。她告訴記者:“現在的水一點異味也沒有,小米和玉米糝兒熬的粥特別黏香。過去買礦泉水喝,現在飲水器都不用了,直接用自來水。現在的水過不過濾都沒有多大區別了。”
京津冀豫3800萬人喝上“南水” 通水效益顯現
據統計,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京津冀豫3800萬人喝上了南來的漢江水,其中,河南省受益人口達1400余萬,河北省受益人口約500萬,北京市受益人口約1100萬,天津市受益人口約800萬。
南水北調來水讓河南告別了夏季用水高峰期半夜接水的歷史,為各受水區壓采地下水提供了條件。數據顯示,中線工程總干渠向鄭州市西流湖、鶴壁市淇河生態補水,總計補水2700萬立方米。特別是在平頂山出現重大旱情時,中線工程總干渠緊急向旱區供水,讓數百萬市民擺脫了飲水困局。
受益于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擺脫了單一水源的困境,大大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證。據了解,目前北京城市生活用水約70%來自南水北調。供水范圍基本覆蓋了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及大興、門頭溝等新城,最大限度實現“喝”的用水目標。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調度中心王俊文介紹,北京逐步使用江水置換密云水庫水,使得密云水庫水位和庫存下降趨勢得到遏制,水庫蓄水量穩定維持在10億立方米左右,水庫水質保持為Ⅱ類水體標準。
今年9月,北京水務局對外公布,16年來地下水水位首次出現回升。隨著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通水,今年1~8月份北京市減少地下水開采7200萬立方米,9月份開始應急水源地地下水日開采量壓減26.5萬立方米。
王俊文解釋,除了自然降水因素,一個主要原因是江水進京后減少地下水使用量。
中線工程通水給天津市城市供水格局帶來了變化,由原單一引灤水源變為引江、引灤雙水源,城市供水保證率得到進一步提高。天津市中心城區、環城四區以及濱海新區和靜海縣部分區域居民全部用上引江水,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超過常住人口數量一半的天津居民從中受益。 (記者何珊)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