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頭相互扶持的老人。 李云芝攝

臺灣媒體自制的人口數據圖表。 資料圖片
2014年9月4日,臺北市立洲美小學開學日,郭馥嫻是唯一的小一新生,創下臺北市罕見的“一對一”超級家教式的教學景象。
這是洲美小學最后的開學日。一年后,洲美小學停辦。
在澎湖、在嘉義、在花蓮……多所小學因僅有1人入學甚至招不到人而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有校長央求媒體不要采訪,以免“嚇跑小孩”。
2015年重陽節前夕,臺灣“國發會”公布統計數據,島內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達286萬,預計將于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臺灣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將僅用時7年,時間比日本快1.6倍、比美國快2.9倍、比英國快7.3倍,創下另類“全球第一”。
沒有限制,可以敞開生,人們的生育意愿卻持續走低,從2016年開始,臺灣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人口紅利”將逐步耗盡。警訊連連,臺灣已經打響“嬰兒保衛戰”。
柔性勸導:
從“一個不算少”到“三個更熱鬧”
“以前不是這樣的。六七十年前,在我外婆、祖母那一代,臺灣一個家庭有八九個小孩是尋常事,到我父母這一代,生五六個小孩的家庭也挺多的?!迸_灣中國時報駐京特派員王銘義說。
那是臺灣人口快速增長的年代。1949年,臺灣人口為739萬余人。受二戰后嬰兒潮及死亡率下降、國民黨軍隊敗退來臺影響,1958年,臺灣地區人口突破1000萬人。
迅速膨脹的人口給臺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島內有識之士開始呼吁節制生育、控制人口。但受當時“增產報國”的政治氣氛影響,這期間臺灣當局未全面公開提倡節育措施,僅由有關部門及民間團體到眷村、鄉間宣導婦幼衛生,倡導避孕。1956年臺灣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顯示二戰后10年間人口平均出生率為44‰,引發島內輿論對人口過快增長的憂慮。1959年,“農復會”主委蔣夢麟發表“讓我們面對日益迫切的臺灣人口問題”一文,闡述推行家庭計劃及節制生育的必要性,引發各界熱烈討論。1964年,當局全面推行“家庭計劃”(即計劃生育),倡導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等口號。
1967年,臺灣提出“五三”口號,希望民眾婚后3年才生育、間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3個孩子、33歲前全部生完。從1971年起,每年11月為家庭計劃擴大宣導月,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等口號;倡導理想的結婚年齡為男28歲、女25歲。
此后,臺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逐漸下降,成功緩解人口增長壓力,受到國際社會好評,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前來“取經”。上世紀80年代以后,臺灣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為0.6%。
為挽回下滑的生育率,臺灣當局于1990年修訂“人口政策綱領”,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口號,鼓勵婦女生育。后來,又提出“兩個孩子很幸福,3個孩子更熱鬧”的口號。
但是,臺灣的生育率并沒有止跌回升,近年來更是屢創新低。從1996年至2010年,臺灣年出生人口數從32萬多人降低到了16萬多人,生育率多次在全球“吊車尾”。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